[陶立璠]比较民俗学的话题(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37 民俗学论坛 陶立璠 参加讨论
中国和日本在春节习俗上的差异远不止此。除时间上的差异之外、更大的差异是在节日的内容上。也就是说,当初日本在采用中国历法时、采取了全盘吸收的做法。但对年中行事内容的选择又是日本式的,并没有按照中国人的过节方式作节日内容的借鉴。这就造成了中国和日本春节习俗在文化含义上的种种差异。如中国人住过春节时要贴门神、对联、年画、燃花爆竹。除夕夜要请神(灶神、财神、福神、寿星、喜神)、敬祖先(天、地、君、亲、师)、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给压岁钱。大年初一迎喜神,给邻居拜年、春节期间村落社会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迎神赛会、民间文艺表演借此异采纷呈,全民族处在普天同庆的气氛之中。过节的时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相比之下,日本人以另一种方式度过正月节。他们在住所的门前立起门松,门楣上张挂一种用稻草编成的注连绳,据说年神的灵魂就住在这里。门厅(玄关)里供上镜饼、礼请年神。除夕夜称为“除夜”,这一夜最重要的是午夜时听寺庙除夜的钟声,同时做好正月元旦吃的“杂煮”。元且这-天全家人到寺庙或神社参加“初诣礼”等。由此可见、日本人是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安排节日活动的。中国人春节期间的信仰观念和举止、无疑被日本民族进行了过滤。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文化上的显著差异,它在传承和传播中有什么规律?_正是比较民俗学所要解决的课题。 比较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指导思想。民俗的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民俗学研究中无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目前,东亚各国的民俗学家正在扩大民俗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各国学者在细致审视本国民俗文化的同时、逐渐认识到东亚地区乃至亚洲地区是一个大的民俗文化圈,即所谓的东亚文化圈。这个民俗文化圈,历史上曾经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因此各国的民俗文化存在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文化上的亲缘关系,是由历史造成的,它仍将沿着自己的轨道向前发展。 民俗学发展到今天,学者们的共识是应该打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将民俗学的比较研究向前推进。民俗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这种财富既为民众所创造,又为民众所享受。当我们回顾亚洲民俗学在本世纪的发展时就会发现,无论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民俗学,大都萌发于本世纪初,而且都是以乡土文化作为研究的发端。和亚洲各国同时发展起来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相比,民俗学研究始终带有泥土的芳香,始终和民众的生活变迁紧密联系,它永远是一门新鲜的学问、活泼的学问,也永远是一门具有生命力的学问。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民俗文化会随着这种发展不断去更新和前进,绝不会消失。尽管传统民俗与现代化之间经常发展冲突,但民俗文化会以它的调节功能使传统与现代化之间产生新的平衡。民俗学家是决不会无视这种变化的。现在民俗学家所肩负的任务是如何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同时,通过一种科学的方式保护和保存传统民俗文化。以便使我们的后代能看到我们这一代乃至我们的先祖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在这一方面,日本民俗学者和韩国民俗学者已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日本和韩国关于民俗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的保护,就是学者们艰苦努力的结果。这是民俗学家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随着比较民俗学的发展,这种成功的经验应该在亚洲国家得到推广,以便促进各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比较民俗学在方法论上,需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 “一国民俗学”的时代已经过去,比较民俗学的时代正在到来。 1996年8月初稿于北京, 1997年元月修改于名古屋。 原载《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一集,民族出版社1997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