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董晓萍]数字民俗搜集理论(4)


    3.混合整理与简单化利用
    由上可见,我国民俗学者使用的资料,在性质、来源和原地利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以往民俗学者对这些资料大都是混合整理的,然后将不同性质和不同属性的资料一律按时间顺序加以整理,然后进行宏观研究。这类工作,在民俗学发展的初期阶段,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但从严格的科学意义讲,它是单一纵向化的资料整理,导致了民俗资料系统建设的简单化和研究成果的单一化,看似占有资料目录庞大,但研究风险不小。
    如何处理民俗资料的历史过程兼容与属性差异性,这是数字化要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4.文理分科与改革趋势
    21世纪的民俗学搜集工作研究,还要反思20世纪高校文理分科给民俗学造成的影响。
    第一,在全球化时期,“空间”的概念被学者翻新使用,被各国各民族重新诠释,大家都强调多元文化生存发展的地理地点和历史传统,用以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形象,反对超级大国对中小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文明模式与经济建设的强权控制,这正是21世纪民俗学搜集的大环境变化,它与20世纪不搞异质空间信息的民俗学搜集工作是有区别的。
    第二,现代社会对传统能源和不可再生人文资源的过度采掘和消费,已引起高度的关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联手,加强人类地球资源共同保护,推行国家政府可控背景下的资源保护利用,将学者搜集资源与开展资源的保护教育相结合,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贯彻这种意识,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第三,在专业领域内,民俗学与数字信息学的交叉术语最多,涉及到人文文化、历史景观、地区特征、区域差异、生态环境和气候变迁等各方面,反映了民俗文化对整体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多重影响,研究这些术语透镜所呈现的现代全球文化变迁中的复杂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有助于发展民俗学的深层研究,同时推动应用民俗学的发展。这种环境大背景也是数字搜集理论建设的重要氛围。
    三、传统民俗搜集方法的正负观与数字化改革
    1.文字搜集的分类与范围
    传统搜集方法包括资料搜集、资料登记、资料整理、资料分类、资料保存、资料利用六个环节。以往民俗学都是使用搜集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分类,所产生的资料大体可描述为以下范围。
    ①调查点的文字资料,②调查点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资料,③调查点民俗环境与民俗标志物资料,包括周围环境、祖先祭祀地、寺庙、集市、共同民俗公共地、生态资源走廊集散地、风水建筑的排列秩序资料(可能按其社会地位重要性排列,或按历史顺序排列,或按建造先后时间的排列等),④调查点的家族组织、社区民间组织与地方社会关系和民俗文化传承资料,⑤调查点的传承人人名、传承地名的知名度与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资料。⑥调查者的学术准备资料。
    这类资料纸介形式分类搜集,但缺少多媒体资料的补充和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验证。
    2.实物搜集的方法与范围
    以往配合纸介资料的实物搜集也有相当成绩,这里以照片为例说明。
    ①无比例尺的地点照片②无正统文献记载的历史照片③不属于正统家族规范的家庭合作或分家照片④属于日常建筑的政治隔离或军事防御碑照片⑤没有固定社会分期的原地社会发展变迁照片
    这类资料曾是民俗学搜集资料的组成部分,但它们的含义指向性有时是不确定的。
    3.传统搜集方法的再生属性与数字化的关键问题
    传统民俗搜集方法在应用环节中,其资料产生了三个再生属性:一是纸介属性,指在使资料系统化的过程中,一律变成纸介记录稿或整理稿,或称纸介化;二是时间属性,指按照时间顺序,登记、贮存和使用这些资料,并附加时间性说明,将之时间化;三是深度属性,即在个案调查中,挖掘个案的深描含义,却忽略了民俗资料的整体性。这三个属性依次完成,形成一个周期。每次搜集工作都按这个周期形成一个资料属性的循环生成系统。这个循环系统被认为是合理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