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羽王德福]类型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村庄“人情”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54 民俗学博客 耿羽 王德福 参加讨论
三、情感型“人情”的村庄 所谓情感型“人情”, 是指大家在走“人情”的时候遵循的是情感亲疏远近的规矩,由于情感的亲疏远近是灵活变通的,因此,村庄中的“人情”规则就显得比较有弹性。我们把河北青龙B村这个非宗族性村庄作为情感型“人情”村庄的代表,并仍从“人情”圈和礼金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先来看B村“人情”圈的范围,B村的程林给儿子办红事时,共来了130位客人,其中有7位宗亲,13位男方家姻亲、14位女方家亲戚、3位干亲、90位本村的(都是本村民小组的)、3位村外(本镇)的朋友。对比湖北大冶的A村,我们立即会发现,B村“人情”圈中宗亲关系少,而明显属于“后天建构性”的关系多。如在亲戚方面,B村的村民非常重视姻亲的往来,姻亲相对于宗亲来说,是人为操纵性很强的一种亲戚关系,情感型“人情”村庄中建立起来的姻亲关系网是比较发达的,其不像A村,“人情”往来时姻亲只来最亲近的一两代,如舅舅、外公,B村“人情”往来中的姻亲关系比较丰富和复杂,除了最亲近的一两代,还有很多绕了好几层的关系,如程林儿子的礼单上就记载当时来了男方父亲的妹妹的女婿、男方父亲的弟侄的女婿、男方父亲的堂兄弟媳妇的父亲、男方父亲的表姐的儿子等等,伦理型“人情”村庄中,姻亲关系由于受到强大的宗亲关系的压制,其常常体现为“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5],而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姻亲关系则常常出现“一表三千里”的情况。亲戚关系方面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即结拜干亲,B村的干亲结拜是很普遍的,几乎每家都有干亲,村民往往选择关系比较好的邻居或朋友结成干亲,甚至有的村民把关系很好的远亲也结为干亲,因为这样显得“亲上加亲”,干亲其实是对“至亲”的亲属关系的一种拟制,干亲体现出了村民对于亲属关系的一种非常灵活的掌控。在亲属关系之外,村民们最倚重的便是地缘关系,对于村民来说,搞好地缘关系是可能的,村民们在村庄中(尤其是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中)由于长期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互动,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村民便自然会选择邻居作为自己来往对象,同时,搞好地缘关系对于村民来说也是必要的,因为村庄中没有强有力的血缘组织,村民平日要寻求帮助(如借东西、帮工等)时,便只能依靠邻居,“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放在非宗族型村庄中来理解再合适不过了。另外,村民如有适当的机会,他们也会发展业缘和趣缘关系,这部分的人际关系,最能映射出B村各家的交往能力。 其实,情感型“人情”和伦理型“人情”在“人情”圈方面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宗亲关系方面,这里指的不是宗亲关系所占比例的大小,而是在宗亲关系的实质方面。伦理型“人情”村庄中的宗亲关系,是无可置疑的,是无论如何都要被宗族团结在一起的,就算两人的感情不好,其也要在“人情”往来等宗族的公共活动中表现出行动的一致性。而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宗亲关系,是可以选择的,最典型的如兄弟关系,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兄弟并不是必然要团结在一起的,兄弟之间关系如何,要看他们之间的感情如何,兄弟由于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处得好的几率相对于其他关系来说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兄弟之间闹崩了,他们就可以在村庄生活的各个层面“老死不相往来”,如此,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宗亲关系实际上也是属于“建构性”的。由上述可以看出,B村这种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的村民进行“人情”往来时,主要根据私人感情来选择和建构交往对象,村民可以选择宗亲关系、拓展很远的姻亲关系、拟制干亲关系,发展非亲戚关系如地缘关系等。 同样,B村“人情”中的礼金也表现出了相对的随意性。B村“人情”中送礼金送最多的一般是“至亲”(有些地方叫“重亲”),即舅、姑、姨、叔伯及他们的配偶,远亲和朋友送礼时,是比较自由的,其能在最高限度(“至亲”的礼金标准)和最低限度(村庄中约定俗成的标准)之间任意送一个数目,感情好的可以多送,感情一般的可以少送。大部分的情感型“人情”村庄中送礼金的规则,都是如此,而某些情感型“人情”村庄,礼金规则更加随意,如湖北宜都的C村,完全按照情感原则来送礼,私人感情好,送的礼金超过“至亲”也无妨。因此,在情感型“人情”村庄中,礼金上的差别体现的不是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是私人情感的的亲疏远近。 四、功利型“人情”的村庄 所谓功利型“人情”,是指大家怀着工具性的目的进行着“人情”往来,这种“人情”往来的方式,不再具有什么规则性,如何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情”往来中唯一的考量。黄光国(2004:8)在区分“情感性的关系”和“工具性的关系”的时候[6],认为“个人和他人维持情感关系时,维持关系本身便是最终目的;可是,个人和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时,不过是以这种关系作为获得其他目标的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因此,我们要以人们维系一段关系的最终目的来判断其为“情感性的关系”还是“工具性的关系”,因为“情感性的关系”这并不完全排斥工具性的成分,其“除了满足情感方面的需要之外,个人也可以用这种关系作为工具,来获取他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不过,在这类关系中,情感性的成分仍然大于工具性的成分。”(黄光国,2004: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