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彬]民俗地图小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40 作者提供 何彬 参加讨论
序 在今日的民俗研究论文或田野作业报告里,常常可以见到运用各种表格、照片、示意图等对文字表述进行辅助性提示。运用这些辅助方法可以使民俗记述视觉化、条理化。这些表格与照片、示意图类可统称之为“民俗图表”,地图、分布图、变迁图等则一般被划入“民俗地图”类。这些都是民俗论文经常使用的辅助性论述方法,然而它不仅仅是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作者理论论述或民俗记述的工具,更重要的,民俗图表里的民俗地图首先是辅助研究者整理、分析民俗资料,构建民俗理论的重要工具、方法。在欧洲以及日本学界,几十年的学术实践证实民俗地图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确卓有成效。 近二十年来,我们的民俗学科无论在田野调查方面还是在个案分析、理论论述方面都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完善具体研究方法及普及运用方面尚有不完备之处。如民俗调查方法里的询问法与观察法、民俗记录方法的音声记录、图像记录、形状记录、生活实态记录方法以及民俗资料整理方法、民俗物品收集保存和研究方法等等。在构建二十一世纪民俗学科整体理论体系的同时,也需要完备各种具体的民俗学方法。本文拟参照日本民俗学运用民俗地图的成败事例,从方法论定位、分类以及具体运用等角度概述民俗地图的理论定义及具体运用方法。 1.地理学与民俗地图 将地理学方法导入其它学科,从而开辟该学科新的研究领域及形成该学科新的研究方法的学术实践,在语言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里早已实行并被证实确有成效。人文地理学和方言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就是各个学科分别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成功地运用自然地理学方法的结果。然而自然地理学方法导入民俗学领域,没有拓展为类似的地理民俗学之类的新领域,而是形成民俗地图法这一辅助性民俗研究手法。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W.曼哈尔特(W.Mannhardt)将15万份印有围绕农耕民俗的三十三项设问的民俗问卷发往数个欧洲国家,计划把收回的问卷数据整理后标示于地图,以图把握农耕民俗分布变迁的规律。这个实践开拓了民俗学科的视野,自然地理学科的地图标示方法被民俗学界接受,于是产生了“民俗地图”法。 2.民俗地图的性质与定义 民俗地图,指从民俗学记录及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符号标示民俗事项的类型、数量、形态以及某种民俗的特性、变迁规律等信息数据及研究内容的地图。 民俗地图是自然地理学与民俗学方法论链接的结果,是地理学方法在民俗学科的延伸。具有较强历史连贯性的民俗事项被标示在地图上,可以向人们展示某个空间范围内民俗事项的地域相关性即民俗事项的横向关联。利用地图的平面可视性和广范围显示性等特性,通过民俗地图的标示,观察、分析民俗传承的地理性分布,认识民俗现象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表象,达到把握民俗的地域特性进而分析认识民俗本质的目的。同时,依据精密的记录数据标示的民俗地图,可以在相对较长时期内保持其精确有效性,从而为民俗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借助于民俗地图进行某个社区或某项民俗研究时,有助于我们既避免陷入狭隘地单纯关注某个“点”的民俗的弊端,又不停留于泛泛地观看“面”上的民俗。 在日本民俗学界,民俗地图标示法属于民俗资料整理方法,被定位于民俗学研究辅助方法之一。它首先是客观显示民俗分布、表示民俗存在、变迁、移动的记录性手段。当民俗研究者用它标示某种民俗研究结果、揭示某种民俗规律、阐述民俗理论时,民俗地图则成为研究性手段。前者操作简便,制作率和使用率较高,后者的学术性高、影响力大,但制作要求较高、制作难度大。在日本民俗学界,运用研究型民俗地图阐述理论的论著有之,但是完全成功者并不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