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陶立璠]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变迁——中日农耕民俗文化比较(5)


    三、中国江南的农耕仪礼
    中国的江南,习惯上是指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这里是生产稻米的区域。其中尤以江苏、浙江一带,素来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据考古发现,距今约六七千年以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有稻壳的堆积,这是目前所知亚洲最早的稻作遗存。此外在这里成批出土的骨耜,复杂的木质工具和带榫铆的木构干栏式建筑,也具有早期农耕文化特色。此次中日南方农耕民俗文化考察,在中国一侧,选择江苏的常熟地区和浙江的金华、丽水地区。这里既是中国稻作文化典型传承区,又是稻作文化的传播源(以河姆渡文化为源头)。对如上地区稻作文化的取样和描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南方农耕民俗文化的传承历史和特色,而且有助于中、日南方农耕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
    1990—1991年度,中日南方农耕民俗文化考察,在中国一侧,选择了江南稻作地区,具体考察浙江省兰溪市的姚村和丽水市的山根村,前者是汉族村落,后者是畲族村落。两村在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和信仰。姚村的信仰是神祖系统,山根村是祖先系统。这和日本本土与冲绳的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特色十分相近。
    下面我们以姚村和山根村为例,探讨中国江南的农耕仪礼。在姚村,一般情况下,属于稻作的农耕仪礼分育秧拜田公田婆;插秧“开秧门”;收获“还田福”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育秧:在每年的清明前后,育秧时首先要在作为秧田的地里拜田公田婆。田公田婆即土地公、土地婆,是社神。它们专管秧田。其神格和中国其他地区相同。拜田公田婆的仪式很简单。将三柱香用三张纸裹起来。外加一张红纸,插在田头,口诵“三张烧纸三柱香,田鸡蛤蟆来育秧”。在丽水市龙江乡山根村,育秧时要举行“做秧福”的仪式。谷种下田前先在家里敬五谷神,在堂屋的桌子上供米酒、肉、豆腐、粉干等。然后用烧纸包三柱香,插在田中的水口上,类似日本的“水口祭”的仪式。同时还要在秧田周围的田埂上,每隔两米左右摆一张烧纸,意思是将秧瘟隔开。这种做秧福仪式,由成人家长主持。在姚村防止秧病的办法,是将一把破扫帚插在田头,据说神鬼都会怕的。
    插秧:是稻作生产的重要一环。清明育秧,大约一个月左右秧苗长成。这时要举行“开秧门”或“开秧眼”的仪式。丽水山根村,在插秧当天,天不亮就要到田里拔秧,去时提一只灯笼,点燃蜡烛,插在秧田里。灯笼要一直点着,即使天亮也不熄灭。既照田秧,又表示红红火火。拔秧时右脚下田,左手拔秧,先拔三把秧带回家扔到房顶上,据说这样可以防虫。姚村的仪式与此相同。江苏省常熟白茆乡的“开秧园”仪式内容要复杂一些。每年插秧的第一天要杀猪、杀鸡、蒸大虾、煮咸鸡蛋,作为供品,祈求插秧顺利。晚上吃饭时要请秧先生坐主位。所谓秧先生指插秧能手,在谁家插秧,便由谁家来请客。插秧季节,村里自发组织“青苗社”,由各家轮流主持,此时要请“猛将菩萨”(又称猛将老爷),请道士念经。并抬着菩萨到村里或田里转一圈,目的是驱邪。参加这种仪式的均为男性。这种“青苗社”只举行一天,然后插秧开始。
    这里要特别提到“猛将菩萨”。它是江苏农村普遍信奉的一种神灵。过去在南方各地都有八蜡庙、虫王庙和刘猛将庙。其实三者是一码事。所祀同为虫王刘猛将军。旧俗以正月十三为刘猛将诞辰,民间举办迎神赛会,农人抬刘猛将神像,奔走如飞,倾跌为乐,谓之“迎猛将”;或鸣金击鼓,列队张盖,遍走城市,都认为此神能驱赶蝗虫。据笔者调查,过去在江苏常熟白茆一带如遇蝗虫,必请猛将菩萨。这菩萨白脸、白袍,人称“白袍将军”。据说他可以吃蝗虫,一旦蝗虫出现,全村出动,将猛将菩萨抬到田里。前面的人只敲锣,不说话;有两人扛行牌,上写“回避”、“肃静”字样;中间是猛将菩萨,后边是举旗的,吹鼓手。队伍在稻田里绕行,凡经过的之处,插一面三角旗,田主都要为之感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