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法(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37 作者提供 施爱东 参加讨论
四、以发展的眼光,站在时间的长河中考察故事的流变。 在大量拥有材料的基础上,如何分门别类地看待材料、处理材料?先生把他的层累造史的观点运用到民俗研究中来,认为读历史材料,不能平行对待,不应放在一个背景下处理,而应采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比如一件事实变为传说,在民间流传,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我们必须知道传说因何产生?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都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变而不那样变? 胡适曾经把先生的治史方法总结成下列方式:[10] 1. 把每一件史事的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 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 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4. 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这一概括可说是非常的精到。传统的古史观是平面的、一脉相承的,先生则用演变的目光看待古史的构成,并且努力分辨出其中的层次,分析其演变的原因。先生不仅在治古史时采用这一方法,在孟姜女故事研究、在《羿的故事》、在《尾生故事》中,处处可以看出这一方法的实际操作。 先生首先是对材料的年代进行精当的鉴别,然后依着故事的发展,把每一变异都放到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去,力求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时尚、风俗等种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例如,他在分析孟姜女传说时指出:战国时,齐都中盛行哭调,需要悲剧的材料,所以杞梁妻哭丧的题材就被广泛采用;西汉时,天人感应之说盛行,杞梁妻的哭,便成了崩城的感应,而且崩城不足,继以崩山;六朝、隋唐间,人民苦于徭役,于是杞梁的崩城便成了崩长城,杞梁的战死便成了逃役而被打杀,同时, 乐府中又有捣衣、送衣之曲,于是杞梁妻又作送寒衣的长征了,又因为陕西有姜嫄的崇拜,故杞梁妻会变成孟姜女。[11] 可以说,“演变”是他史学研究和民俗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先生的这一思想对当时的史学、神话学、传说学等学科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 五、考虑不同地区的风俗差异,从地域的分布上看故事的流变。 先生作民间文学研究不是单纯进行故事与故事之间的比较,而是把它们分别安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上来具体分析,他在《孟姜女故事研究》结论部分一则附言中提到这种地域文化迁流的研究方式:“只要画一地图,就立刻可以见出材料的贫乏,如安徽、江西、贵州、四川等省的材料便全没有得到;就是得到的省份每省也只有两三县,因为这两三县中有人高兴和我通信。”他认为若能更全面地把各处的材料都收集到,必可借了这一个故事,将各地交通的路径、文化迁流的系统、宗教的势力、民间的艺术等作一更清楚的了解。 做这种地域上的分布图表和比较分析使他得出了非常精彩的结论:他发现由于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变迁,使得一个传说会产生若干个传播的中心点。一个中心点形成的时候,这个传说便会被当时当地的时事、风俗、民众的思想感情所改造,从而发生变异。在这个中心点周围的地区,传说是相对稳定的;而各中心点之间,传说则发生很大的变异,形成了不同的异文。 这种流变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中心点的转移上,如果结合不同地区的社会、风俗等因素加以考察,就会发现文本与地缘风俗之间的关系,如先生认为:“陕西有姜的崇拜,故杞梁妻会变成孟姜女。湖南有舜妃的崇拜,故孟姜女会有望夫台和绣竹。广西有祓除的风俗,故孟姜女会在六月中下莲塘洗澡。静海有织黄袍的女工,故孟姜女会得织就了精工的黄袍而献与始皇。江浙间盛行着厌胜的传说,故万喜良会得抵代一万个筑城工人的生命。西南诸省有称妻妾事夫为孝的名词,故孟姜女会得变成了寻夫崩城的孝女。”站在地缘的角度,考虑不同地区的风俗差异,极有说服力的解决了大量异文中差异的原由。 先生做民俗研究,几乎不受已有理论的束缚,更不是在书籍中寻找材料去印证前人的理论,他一切从比较和归纳具体材料出发,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后来茅盾作《中国神话研究ABC》,把中国神话区分为北中南部,不能说没有受到顾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