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妖怪学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24 中国民俗学网 刘晓峰 参加讨论
我们今天的近代知识体系是以科学思想作为基础构筑起来的。妖怪学的诞生,实际上也与科学直接相关。最早讨论妖怪学的是日本学者井上円了。1887年井上円了在《妖怪玄谈》中为妖怪定义云:“宇宙物心诸相之中,为平常道理所不能解释者,此称妖怪,或称不可思议。”可见其妖怪的范围几乎及于世间所有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他后来所著《妖怪学讲义》等研究著作中,妖怪的品目也包含着流星、蜃气楼等自然现象、民间信仰与各种民间知识。这是因为井上円了实际上视“妖怪”为迷信的代名词,试图以科学精神和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破除迷信,系统地对“妖怪”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在井上円了那里,妖怪被分为“虚怪”和“实怪”,而“虚怪”又被分为由人有意思创造出来的“伪怪”、因为误认和恐怖感等原因而产生的“誤怪”,“实怪”又被分为产生于自然现象中的“假怪”和真正科学无法解释的“真怪”。井上円了试图排除“误怪”、“伪怪”、“假怪”,而求真怪。因为“真怪”的研究才是信仰佛教的井上円了试图以佛教哲学加以论究的对象。但很遗憾从井上円了的时代到今天,人们更多关注的都不是他曲终奏雅依据佛教哲学进行的分析而是妖怪作为话题自身。他一生以“妖怪博士”而知名,他的妖怪定义、分类、解析则成为了日本妖怪学研究最早的学术基础。 井上圆了以后,日本学者江马务、柳田国男等都对于妖怪有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是,与六十年代开始在社会上普遍出现的妖怪文化相比,直接提出“妖怪学”的研究是比较晚的。这是因为正统的知识界和主流学术媒体对于“妖怪学”这一提法缺少接受的土壤。即便后来成为日本“妖怪学”领军人物的小松和彦,也有过NHK的节目中提到“妖怪学”被剪辑掉的经历,即便在妖怪学日渐为人们所接受之后,他申请自己的科研项目时,为了申请成功也不直接使用“妖怪学”的字样。比如小松和彦1997年申请到的科研项目题为《有关日本怪异、怪谈文化的形成与变迁的多学科研究》,其研究成果最后编撰成《日本妖怪学大成》(2003年);2006年申请到的课题为《怪异、怪谈文化的传统与创造》,其研究成果后来编撰为《妖怪文化研究最前线》(2009)。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日本的妖怪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关研究逐渐得到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妖怪研究实际上是人的研究。要做好妖怪研究,需要和理解人自身、认识人自身一样,需要综合的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是小松和彦。小松和彦在《妖怪学新考》中提出,为了推进综合的多学科的交叉性的妖怪学研究,需要建立一个比较高的研究平台。这一平台被小松和彦重新命名为“妖怪学”。为推动妖怪学研究,小松和彦做了两方面的尝试。其一是从2000至2000年先后按照附体、妖怪、河童、鬼、天狗与山峔、幽灵、异人、生贽、境界等八个专题,收集编撰了八卷本的妖怪研究论文集《怪异的民俗学》。其二是组织了以妖怪研究为主题的研究会。不论是论文集还是研究会,新型的妖怪学研究已经涵盖了文化人类学、日本古典文学、美术史、戏剧史、人文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临床医学以及宗教思想研究等多个学科。单纯被从民俗学角度研究的妖怪学开始出现了新局面。 中国的妖怪文化内涵丰富。比如晋人干宝著《搜神记》云:“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这里的“妖怪”定义的背后,就反映着当时中国人的某种世界观。但是很遗憾,在中国现代知识谱系建构中,直到今天有关妖怪学的研究体系尚未完成。举凡《山海经》以及《搜神记》、唐人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都只是在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里被作为“志怪小说”得到研究。日本的妖怪学研究很早就影响到中国,根据王鑫博士的研究,1899年至1911年,井上圆了有14部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妖怪学讲义》更由蔡元培1901年翻译成中文。但蔡元培的出发点仍在于试图使用妖怪学解决中国落后的迷信和俗信。沿着这一方向1902年国内编写了《寻常小学妖怪学教科书》。需要指出的是,在民俗学领域80年代以来有徐华龙、黄景春等学者围绕鬼文化、仙文化等展开的研究,使这一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许多进展。但遗憾的是综合的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至今并未出现。 世界是已知的,同时也是充满未知的。妖怪的诞生,关乎对于未知的想象,妖怪文化的发展,关乎对于神秘世界的向往。妖怪是人类对于神秘世界的想象,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在外部的一种投射。某种意义上,不同民族的妖怪文化中,无疑均映射着该民族思想和精神的烙印。正因如此,对于不同民族妖怪文化展开研究,梳理其妖怪文化的流传与嬗变,审视其有关妖怪的文化禁忌与教化引申,认识其妖怪文化内在精神的独立性与超脱性,审视其妖怪文化中展示出的性别观与妇女观,以及讨论不同民族对于同一类型的妖怪文化的传播与接受,进而对于其民族精神的烙印进行深入解析,是我们描述该民族和认识该民族的精神结构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面对信息社会对于他者与陌生的极大需求,对于传统妖怪文化自身蕴含的误解与曲用在日本已经是实现文化拓展的途径,由传统的妖怪文化中生发出来的妖怪类漫画、动画、游戏、图书、玩具等在全世界的流行,已经证明古老的妖怪文化自有展示与观看的魅力。从这一层面上说,在媒体特别是视觉媒体发达的今天,在多元文化并生的世界,妖怪文化一如既往拥有着广大的商品与市场。 (本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王晓葵]“风俗”概念的近代嬗变
- 下一篇:[张卜天]“创造性”概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