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晓辉]“重演”中外民间文学学科本源(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50 《社会科学报》(上海)20 户晓辉 参加讨论
神话:开显神话的存在世界自身 神话,德语 Mythos,英语myth。从中外学者对“神话”的定义入手,在区分作为“概念” 的神话和作为“现象”的神话的基础上,重新讨论了从列维-布留尔、马林诺夫斯基、卡西尔到莫恩、阿列克谢·罗瑟夫和安德烈·约勒斯有关神话的经典论述,而且。这是一个不断向神话本身还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神话是一个本源经验的世界,是关于事物“神性”的话语,它“神”就“神”在将人与事物的整体呈现出来,而不像在认识或知识中那样总是把人和事物分割为片面的东西。认识或知识必须以片面切割为前提,必须把人和事物对象化,但神话不以这样的认识为目的,因而它不是一个认识对象的世界,而是一个领会事物存在意义的世界,也就是一个生活世界。神话的领会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或封闭的世界,而是一个开放的和自由的世界,这同时也就决定了我们对神话的领会永远不可能结束或终结。但由于采取了“领会”的态度而非认识的专断方法,我们就已经对神话所提出的伦理要求作出了深切的回应:即在神话的世界中,人与事物不以主体与对象的身份出场,而在我们的领会中,神话也同样不成为我们的“对(立之象”。领会让神话自身作为自身出来和我们照面与相遇,这是神话“研究”的至高境界。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有必要从以往的神话认识论走向神话的存在论,让神话的存在世界自身向我们开显出来。 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研究的惟一“世界” 生活世界,德语 Lebenswelt,英语life-world。结合大量文献讨论“生活世界”概念在胡塞尔哲学中的复杂含义和问题域,可知,以往民间文学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误解和理解偏差,并由此重新思考这个概念可能对民间文学研究产生的革新作用:(1)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同样是人的第3 页共 3 页“超越论[先验]的我”构造的成就。它是一个先于实证科学经验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为认识或实证主义科学所无法理解和把握的世界;(2)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客观”的物堆积而成的现成世界。而是一个纯粹主观的意义世界。这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只在非现成的、非物的、纯粹主观的意义上来看待和谈论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3)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直接经验或直观的世界,但要洞察它的结构和特征,必须经过现象学还原,即悬搁客观主义世界观和客观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意味着,“生活世界”概念的引进不是为了“扩大”民间文学已有的“地盘”和研究领域,而是彻底改变学科以往的一切客观主义世界观和客观科学的方法论,将以往的所谓“客观”研究对象(无论是神话、歌谣、史诗还是所谓的物质民俗)全部还原为主观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不是民间文学的“世界”之一,而是民间文学研究的惟一“世界”;(4),对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的描述现象学意义上的直观不仅是现象直观,同时也是本质主观。由于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是已经被还原到主观中的经验“现象”,而且是先于认识经验和客观科学经验的经验“现象”,因此,描述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的科学实际上是一门先验科学或超越论的科学。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文学研究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先验科学或超越论的科学,而不再是实证主义意义上的客观科学。 “关键词”与学科的自由转向选取的这些关键词,无论是“人”,还是“物”,都贯穿着一个核心的思想,即试图把认识论意义上的逻辑概念转换为存在论意义上的描述性概念。但这些描述性概念仍然不是学科的旨归所在,它们最终仍然只是我们的“得鱼之筌”。然而,通过引入描述性概念,为民间文学学科增加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维度,即爱与自由的维度。 从自在者(人),到自在者的一般存在方式(母题、功能),到自在者的具体存在方式(神话),再到自在者的整体存在方式(生活世界),把学科的整体研究对象还原到爱与自由的哲学维度之中,期望最终实现学科基础理论转换的目的,即:民俗、民间文学不再是客观实证的认识对象,而是超越认识和研究的爱与自由的“自在对象”。希望通过关键词的初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民间文学学科的根本危机,使以往的逻辑术语发展为学科的描述性概念,使学科从认识论的实证科学范式转向存在论的人文科学范式。“如果说我们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启蒙运动’以来有什么进步的话,那么这个进步就是学者们开始越来越自觉到自由对于整个实践科学的基础性地位”(黄裕生:“自由:现代性社会的最高原则”)。 【相关链接】赫尔德(1744-1803):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神学家,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人。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项目编号 03BZW05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唐世平]社会科学中的概念
- 下一篇:发现民间艺术独立于经典艺术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