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态度的分歧 司马光在《通鉴》中常以"臣光曰"发表议论,宣扬封建统治之道。他常常借古讽今,影射攻讦,目的在于抵制王安石变法。他借评论历史事件发表他对当前问题的看法,这些意见大多是一偏之见。如宋神宗时对西夏用兵,并非侵略扩张,而是具有巩固边防的积极作用,司马光对此极力反对,便于唐代统治者与吐蕃争夺维州的事件流露了他的看法,贬斥了用兵的主张,认为唐朝应该放弃维州,以暗示宋朝也应该放弃边城,不要与西夏争城夺地。他还借唐代"朋党"问题大做文章,"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必然之势也"。他认为君子"公且实"、"正直",排斥异己有理,这不能算是"朋党";小人"私且诬",才算是"朋党"。他大骂唐文宗是"明不能烛,强不能断"的昏君(39)。他借评价"朋党"问题,含沙射影地攻击王安石和宋神宗。他不遗余力地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大骂王安石是"佞人"、"倾危之士"、"少正卯之流"。他利用战国时期三晋灭智伯的历史事件,发表了有名的"才德论",认为有才无德者必致败事,借以暗示宋代主张变法的人都是有才无德的人,他借此发表评论说:"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其特智伯哉!(40)"司马光站在封建统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上,对于历代之变法莫不横加攻击,这是他在对待史学遗产方面的消极影响。 王船山坚持历史发展观念,反对保守派鼓吹的"法祖从王",提倡"趋时更新"。他认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制度和法令也必须作相应的改变,"祖宗之法,不可恃也。(41)"只有"革故取新",才能使天下安宁,社会进步。政治上,他主张"治天下者"应当"循天下之公"(42),"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43),广泛吸收地主阶级中的"贤而秀者"参加政权;经济上,他主张农商并重,实行"天下交相灌输",发展贸易(44)。他还主张轻刑罚,薄赋敛,对"自耕者""轻其役,薄其赋"(45),做到"宽以养民"(46),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他对于唐朝的"永贞革新"采取支持态度。唐德宗末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唐顺宗即位后,以王伾、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发动了一次反对宦官、藩镇、革除弊政的政治革新运动。在大地主阶级保守势力的反扑下,"永贞革新"失败了。此后,对如何评价"永贞革新"的问题,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守派和改革派长期争论不休,从韩愈到司马光以及后来的保守派人物,无不对王伾、王叔文等人横加攻击。王船山站在与韩愈、司马光等人相反的立场上,对"永贞革新"大唱赞歌。他热情指出"永贞革新"打破了宦官、世族垄断朝政的局面,吸收了一些中小地主阶级政治代表参加,"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贬李实、召陆贽、阳城,……夺宦官之兵柄,革德宗末年之乱政",是"快人心、清国纪"的大好事;赞扬柳宗元、刘禹锡等革新派人物是"一时之选",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寄予很大的同情(47)。表现了船山坚持革新,反对守旧,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战斗精神,在当时来说,这种进取精神是极其可贵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王船山与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在历史观、鉴史以资治和政治态度等方面,尤其是哲学思想上,王船山要比司马光高明得多。我们应该肯定,司马光不仅是宋代卓越的史学家,而且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千古两司马",历史上是早有定论的。《通鉴》和《史记》素有"史学双璧"之美誉。《通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在编写方法上、体裁上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从史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来看,王船山不如司马光。 注释: ①《四库提要》卷47。②《左传·宣公二年》。 ③⑤⑥⑦⑩(11)(15)(16)(17)(22)(23)(30)(39)(40)《资治通鉴》:卷253-254、卷69、卷69、卷69、卷11、卷119、卷12、卷192、卷106、卷1、卷67、序、卷244、卷1。 ④《永历实录》卷15。 ⑧⑨(12)(13)(18)(19)(20)(21)(24)(25)(27)(28)(29)(32)(33)(34)(35)(36)(37)(38)(41)(42)(43)(44)(45)(46)(47)《读通鉴论》:卷末、卷13、卷7、卷7、卷10、卷10、卷8、卷5、卷20、卷20、卷20、卷19、卷1、卷6、卷末、卷17、卷20、卷14、卷末、卷14、卷末、卷13、卷27、卷2、卷8、卷25。 (14)《史通·曲笔》。(26)《思问录·外篇》。(31)胡三省《言注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