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僵化的社会结构,在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在社会关系中,封闭性的血缘亲属关系占有突出的地位,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社会基层,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一种宗族性的社会集团,具有强大封闭性的向心力,其灵魂是“敬宗收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遭罪,满门抄斩”。在社会上层,主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个人对家庭的态度和义务是与对国家的态度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忠臣必然也是孝子。这就是所谓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不能不把政治与封闭性的血缘亲属关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红楼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对贾史王薛连姻的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和一荣俱荣的逼真描写,就是典型的一例。 第二,在政治对经济的超强干预中,封闭性的重农抑商政策占有突出的地位。所谓“重农抑商”,要害在于“抑商”,以种种制度和法规限制商人的商务,掠夺商人的财产,削弱商人的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以兵马司管理城市商业活动,对之苛征暴敛。在静态上,“肩背之贩无一物不税,绳枢瓮牖无一间不税”;在动态上,“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在总体上,“天下税课,独苦在商”。在如此严酷的“重农抑商”政策的桎梏中,中国封建社会的工商业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明清的海禁,进一步割断或削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是雪上加霜。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本”,即财源和兵源所在,而商品经济则是瓦解其威的腐蚀剂,其发展必然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政府对其经济,是推动它沿着封建经济的旧有轨道,在停滞中生存,因而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使得中国很难出现15世纪以后,以英国和尼德兰为发端,西欧各国先后出现的改弦易辙,即放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采行重商主义,由抑商而重商的政策。 第三,在经济中,商品经济遭到中国生产关系“二元结构”下落后的自然经济的拼死抵抗,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因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中国社会基本的经济结构,成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马克思指出,商业资本对“旧生产方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起着解体作用,这首先取决于这些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凡是以“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统一”作为其“广阔基础”的生产方式,对商业资本的解体作用,具有“最顽强的抵抗力”。(13)在血缘亲属关系包裹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一方面导致生产力发展几乎处于停滞之中,另一方面又无限扩大人类自身的生产,从而导致二者比例严重失调,广大农民极端贫困,缺乏剩余产品,几乎不可能作为平等的交易者进入商品市场。城乡经济的同一性,使真正独立的商品经济难以出现。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市走上了独立于封建政权和领主经济之外的发展道路,成了自治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出现了城市工业品生产中心和乡村农产品生产中心,而这两个中心的相互独立及其双向交流,是商品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土壤。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城市是政治上的中心,乡村是其附庸;城市是财富消耗地,乡村是财富来源地。这种城乡经济的同一性以及经济上的单向运行,使真正的商品经济难以出现,城市也不可能成为瓦解自然经济的工商业中心,而只能成为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的附属物,无止境地向乡村榨取产品和劳役。 概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横向僵化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使之处于封闭状态之中,其历史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反之,其纵向发展上的停滞,又强化了其横向社会结构上的僵化;最终未能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而被迫从其顶峰上跌落下来。本文是作者学习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之所得,就教于学术界。 注释: ①《集外集》中的《忽然想到·四》,第13页。 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页、第69页、第71页、第26页。 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84、27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3页。 ⑩(13)《资本论》第3卷,第89页,第371、37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3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