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1921年仰韶村的发掘算起,中国史前考古学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通过这70多年的工作,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国史前文化的沃土中。要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必先了解史前时期的中国;要认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必先认识史前时期中国各地区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要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必先研究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甚至探索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离不开对史前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总之一句话,史前考古学不仅在重建中国史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在认识和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中国文明的总体特征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过去的近20年里,中国史前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说来,这一时期科研队伍得到了空前加强;科研组织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善;课题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田野工作的规模和时空范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对史前遗址和墓葬有计划的大面积解剖为解决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为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在70年代后期发现以来,至80年代后期又有新的突破,农业起源、陶器起源、家畜起源以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或积累起新的线索和材料;新石器时代的一批城址相继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发现,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一系列体现社会分层和等级分化的墓葬和随葬品的发现和研究,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各种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空前繁荣,全国出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古文物专业刊物达30多种;地方考古队伍日益壮大,相当一批重要的史前文化的发现是由地方考古机构完成的,考古力量的布局与70年代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相适应,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许多最引人注目的考古遗存是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长城地带甚至华南和西南地区发现的,长期以来考古工作以黄河为中心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总体认识的转变。 70年代后期以来,前仰韶文化首先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并得到确认,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和连续发展性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全体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全国各地特别是在长城地带、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许多重要发现,使史前文化的时空空白得到了逐步的填充,上述各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和谱系日益明确。至80年代中期以来,对中国史前文化的总体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史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从国内某一个中心向外传播的。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或多或少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的一元论终于被多元论所取代。史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事实证明,在漫长的史前时期,没有哪一个地区始终占据领先地位。黄河中游的核心地位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只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才突现出来,并最终奠定了三代文明的基础,而这与它长期处于各文化区的中间地带有很大关系。总之,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向心性、连续发展性、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认识,是70多年来几代考古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正确地认识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临世纪之交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面前的任务无疑是很艰巨的。根据我们的理解,在最近若干年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或者有了新的线索,就会深化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问题在本世纪20年代仰韶文化发现以来,即被提了出来。50年代末期发现李家村等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华北地区,前仰韶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是在磁山·裴李岗和老官台文化发现之后。原来把它视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最近的看法主要是把它划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或中期的早段。 早在60年代,江西万年仙人洞等洞穴遗址的发掘就提出了华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问题。但由于这是个石灰岩所造成的碳十四异常区,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70年代以来,湖南石门皂市下层、湖北秭归柳林溪、宜都城背溪,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相继发现年代与华北磁山、裴李岗文化相当的文化遗存,为大溪文化找到了渊源。进入90年代,又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发现了距今万年前后的陶片和类似水稻的扇形体植硅石,在玉蟾岩还发现了栽培稻的标本,为追溯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农业起源、陶器起源和研究南方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新的材料。相比起来,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要滞后一些。除了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万年前后的早期遗存之外,据说最近北京市文研所在潮白河上游的转年遗址也发现了9000年前后的遗存,但报告尚未发表,具体情况不很清楚。总之在磁山·裴李岗文化开始到12000年更新世结束这一段,尚有三四千年的空白。 磁山·裴李岗文化已经有了发达的农业、家畜饲养业、精制的磨制石器,制陶也很发达,显然与新石器文化的起源有相当一段距离。要了解这些文化因素的起源,必须在这一段空白里下功夫。目前除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下追溯以外,地质学家已经注意到,在全新世与更新世之间,在华北地区主要是淡黄色的马兰黄土和橙黄色的全新世黄土之间有一个不整合的侵蚀面,据说郑州织机洞、山西襄汾陶寺、陕西扶风周原等许多地点都发现了这个侵蚀面,东北地区的辽宁本溪庙后山也有类似的侵蚀现象,被认为是可能与更新世结束以后的气候变化带来的暴雨成灾有关〔2〕。 因此不排除有些人类活动的遗存已经被破坏,或者因为气候的原因人类活动的地点与磁山·裴李岗时期有很大的区别。目前发现的南庄头遗存是一个湖相堆积,不太像是一个人类居住的遗址。据分析,这一时期的人类应该有了相对稳定的住地和葬地,但要寻找这类遗存,还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层薄且不易辨认,陶器少且非常简陋,人类活动的规模小,移动性大,很可能居住在较高的山岗或坡地这样一些特点;在石器的类型上,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存,从旧石器晚期的细小石器向典型细石器的过渡等这样一些特点,多学科合作,摸索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