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往人们讲唯物史观时也讲历史合力,但并不重视,讲得不多。“文革”结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10多年不同了,历史合力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出现了前面所介绍的情况,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合力的论述被一些人看作唯物史观的最成熟的理论。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恩格斯晚年着重阐述的历史合力思想,对片面强调经济决定作用、离开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去理解历史规律、试图凭自己所理解的主要原理去解释历史的简单化倾向所做的批判,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国家所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虽然也讲历史合力,但是不突出,不明确,不是把它作为反映唯物史观整体系统的思想来把握,未能很好解释历史规律与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的关系。于是,或者片面强调社会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从而带有社会宿命论色彩;或者片面强调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历史的选择性,从而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理论界的这一状况,反映了整个革命队伍的状况。所以在解释丰富多彩的历史实际时便遇到重重困难,常常不能自圆其说。例如,落后的俄国为什么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落后的中国为什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发展也不那样顺畅,还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曲折?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还相当迅速?所有这些问题,按流行的所谓唯物史观去解释都感到软弱无力。所以,长期以来或多或少地把第一和第二问题当作“例外”,或以革命政党、革命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去解释;把第三个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主要领导人或党组织犯了错误;至于第四个问题,更难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特别令人痛心而纳闷的是,社会主义中国在60年代中期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给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并延续了10年。出现这种想讲清却讲不清的情况是不足为怪的。恩格斯写道:“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事物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阻碍我们的自然科学家去看清最简单的事物。”(11)“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12)在自然界如此,在社会历史领域同样也如此。传统理解的唯物史观对上述种种问题之所以不能很好解释,就在于忽略了、轻视了普遍的相互作用,对于复杂的历史现象总想用简单的几条原理去说明。反之,如果“从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去分析,不管分析得如何,上述种种问题却会觉得容易理解--即便仍感到不是了然于心,也会以为那不是由于方法,而是由于掌握的情况不足。而讲历史合力,就是强调从相互作用这个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寻求起作用的多种因素。显然,理论界对历史合力发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以往简单、片面理解唯物史观的一种反思,是对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一种重新探索。 毫无疑问,这种反思和探索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但是成果如何,得看如何进行。从有关讨论看来,值得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同志存在以至满足于对历史合力、历史合力论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那种理解简单明了,不花多少功夫便能掌握,然而其价值很有限,如果不继续前进,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只能停留在表层。例如,谁要是讲历史合力只讲它如何在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并起作用,不讲其他,脱离开唯物史观的整体系统,以下的事实便不能很好说明:“以往的一切革命,都是归结于某一阶级的统治由另一阶级的统治所替换;但是,以往的一切统治阶级,对被统治的人民群众而言,都只是区区少数。这样,一个统治的少数被推翻了,另一个少数又起而掌握国家政权并依照自己的利益改造国家制度。”(13)为什么会这样?他可以解释:除了那“区区少数”自身的力量,“在变革发生时,被统治的多数或者是站在这个少数集团方面参加变革,或者是安然容忍这个变革”(14)。这个解释无疑是对的,但是只要停留于此,不了解“被统治的多数”何以会有这种意志,采取这种态度,也不进一步去分析,这个解释只能看作是粗浅的,而且唯心史观完全可以引之为同道。 唯物史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管从哪里开始、哪个角度去掌握它,都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否则,必然流于简单化,常常是避免了一种偏向,却陷入另一种偏向。 注释: ①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479、486-487、320页。 ②③⑧(1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19、421、574、517、574-5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4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1页。 ⑩《小逻辑》第405页。 (1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95、59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