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不能动摇(2)

有的读者可能认为,以上只是对列宁所说的话的推论和发挥。列宁并没有直接了当地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黎澍同志讲:“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总是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没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类提法。”(第19页)为了证明这一点,黎澍同志引证了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所说的如下一段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人们即人民群众的动机由什么决定,各种矛盾思想或意向间的冲突由什么引起,一切人类社会中所有这些冲突的总和究竟怎样,造成人们全部历史活动基础的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究竟怎样,这些条件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马克思对这一切都注意到了……”。③不错,列宁在这里的确讲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列宁接着对“人们”作了解释,“即人民群众”。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黎澍同志并没有回避这个难题。对此,他作了两层辩解:第一,他说:“‘人们即人民群众’这种说法在列宁著作中仅此一见,不足以证明列宁凡说人们创造历史的‘人们’均指人民群众”(第19-20页)。我没有遍查列宁著作,这个“仅此一见”不知是否确实,即便确实也不能说明问题,列宁讲的是“人民群众的动机”,而历史创造中真正起作用的,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动机。如果说列宁的这一思想在这里没有充分加以阐述的话,那么,恩格斯对此却作了明确的解释。这也和恩格斯是否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直接有关。让我们来看看恩格斯是怎样讲的。恩格斯说:“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这是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④而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动机的最终原因,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所决定的人民群众的、民族的、阶级的经济利益。第二,黎澍同志自己也感觉到第一层辩解理由并不充分,于是退一步说:“而且即使如此(即列宁所说的‘人们’均指人民群众--笔者注),人民群众也只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非创造一切历史。”(第20页)这种把“人民群众自己的历史”和“一切历史”分割开,对立起来的做法,在理论上是不可取的,在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历史科学要探索的是“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语),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主体,人民群众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社会诸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怎么能在“一切历史”中又分割出一个与统治者无关的人民群众的“自己的历史”呢?难道说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只是创造了人民群众自己胜利的历史,而没有同时创造蒋介石反动派失败的历史,后者失败的历史只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吗?这能讲得通吗?
    恩格斯和列宁都肯定了思想动机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又进一步肯定了只有人民群众的动机或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动机才能真正在创造历史中起作用,而这个动机,归根到底是由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他们指出,只有这样考虑问题,才能找到发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正确途径。这岂不足以证实,他们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一条根本原理,是历史科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僵死的教条。要正确理解这个原理,必须同时理解“人民群众”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内容。黎澍同志所以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看作教条,也因为他误认为“人民群众”概念是凝固的。我们所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是唯心主义的伦理史观。不是不顾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笼统地把一切剥削阶级、非物质资料生产者、非劳动者、统治者,统统排斥在“人民群众”以外。黎澍同志把革命资产阶级排除在人民群众之外,来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他说:“直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往的一切革命都是少数人的革命,不是人民的革命。在这些革命中主要起直接动力作用的,实际上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或处于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而此外的人民群众的态度则是消极的。硬说上述一切革命都是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显然与事实不符。”(第52页)黎澍同志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与我们的看法毫无分歧。但是他把这时的资产阶级排除在人民群众之外,我们就难以赞成了。毛泽东曾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显然,其中也包括主张抗战的剥削者阶级、阶层和坚持抗战的统治者集团。简单地把剥削阶级排除在人民群众之外,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南,才能科学地确定“人民群众”概念的内容。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⑤“人民群众”的内容,必须由这个基础来确定。要知道,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没有某些剥削阶级的直接参与,没有他们进行组织和管理工作,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难以正常进行。恩格斯写道:“马克思了解古代奴隶主、中世纪封建主等等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了解他们的历史正当性,承认他们在一定限度的时期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杠杆;因而马克思也承认剥削,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历史正当性。”⑥由此,我们也可理解到,在一定限度的时期内把某些剥削阶级或剥削者包括在人民群众范围内的合理性。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黎澍同志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排除在人民群众以外,是不正确的。他以此来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站不住脚的。必须指出,即便在那个时期,工农群众仍然是人民群众的的主体。黎澍同志在指出革命资产阶级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时,强调了工农群众态度的消极,忽视工农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恩格斯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⑦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清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不能动摇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