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事地域集团宗族 本年度有不少研究涉及军事史。张金龙《晋代禁卫武官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详细考察了晋代禁卫武官制度的源流演变,认为汉魏之际的巨变对禁卫武官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经过魏、西晋时期的一系列调整,北军中候取代领军成为禁卫军长官,宿卫七军最终定型为左右卫及左右前后四军及骁骑将军。同一作者的《北朝都督制的演变与禁卫武官的形成》(《北朝研究》第1辑)认为,北魏孝明帝以后南北战争迅速扩大和蔓延,军功的滥赏,使都督制发生变化,出现等级悬殊的各类都督,而军阀幕府中负责府主安全的亲信都督,具有朝廷禁卫武官的职能。随着高欢势力的发展。霸府两厢侍卫都督自然发展成了禁卫武官都督。陶新华《魏晋南朝的军师、军司、军副--军府职官辨析》(《杭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认为晋代以后的军司与曹魏时军师在职责方面有一定继承关系,都有司掌戎律、参谋军计、监视主帅、执掌军法的职责,但晋代以后的军司往往是主帅的副贰或继任者,这一特点有如军副。南朝对期,军司不常见,而军副多起来,说明二者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同一作者的《魏晋南朝地方军府的指挥符号--府主信物的功能及管理》(《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辨析了地方军府府主的信物节、幢、幡、麾、曲盖、鼓、黄钺、絮朝、印等的特点与作用。童超《魏晋南北朝军事领导体制的历史特点》(《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认为,本时期军事领导体制有许多新的发展,其中最显著也是前代所无的是委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代表皇帝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尚书台下设五兵尚书作为常设性的军事行政事务主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施行都督制,而皇权的强弱消长和民族关系的变化,又制约着军事领导体制的运作。郭黎安《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从地理环境着手,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择要阐述了六朝重要军镇如京口、历阳、寿春、淮阴、盱眙、江陵与襄阳等的分布及其对保卫首都的作用。杨巨中《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军事历史》2000年第6期)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官渡之战不是一次曹军以少胜多的战例,而是曹袁两军各拥十万之众相持半年,曹军火烧袁军乌巢粮草引其全线溃散而获胜。张敏《东晋南朝士兵军服保障述论》(《辽宁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认为,东晋南朝时期士兵军服由官府供应,由于冬衣制作耗资巨大,士兵多无寒衣,往往导致南军冬季作战失利;齐梁以后情况有所好转。姚宏杰《参合陂之役前燕魏关系略论》(《淮阴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认为,后燕与北魏之间在争夺贺兰山部众问题上发生矛盾,导致参合陂战役的爆发,结果魏胜燕败,北魏因此迈出了日后称雄北方的关键一步。 活跃的地域性集团是本时期的特色之一。孟繁治《东汉后期谯沛武人集团简论》(《南都学坛》2000年第1期)认为,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其亲属为基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多为忠勇敢死之士,是曹氏的股肱心膂。不论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都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颍川谋士群体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陈春雷《论晋宋之际的青徐集团》(《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及《论晋宋之际的京口集团》(《淮阴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分别论述了青徐、京口二集团的构成、活动及对政权影响等情况。胡守为《南朝岭南社会阶级的变动》(《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通过对南朝岭南土著的考察,认为自刘宋至梁的几次叛乱显示了岭南土著的实力,南朝统治者不得不对其采取宠络的办法。岭南土著的兴起,与地方的开发、所拥有的家族组织及武装力量支持有关,而中央王朝借助其力量巩固政权,南北对峙与王朝内部纷争,都给岭南土著创造了崛起的机会。韩树峰《南朝北方边境地区的豫州豪族》(《国学研究》第7卷)认为,自东晋末年以来豫州地区存在着一个势力强大却非土著的豪族集团,它们是宋武帝平后秦时徙自关中和河东的北方旧姓,因有仕于胡族的历史,很难为刘宋所用,“义嘉之乱”使其积聚的能量得以释放,随后颇受猜疑。齐明帝刺豫,利用其力量篡位成功,之后又因受猜疑大多回归北方。侯景乱梁,豫州豪族成为济江进攻建康的主要力量。平乱之后,元气大伤,随着豫州为北朝占领,豫州豪族渐渐衰落。 宗族方面。张兴成《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认为,西晋宗室必须通过中正定乡品才能获得入仕资格,然后由吏部铨选直接入仕,少数成员以公府、州郡辟召以及察秀孝等途径入仕,有入仕年龄相对偏低、起家官品相对较高、通常是清显之官的特点。韩树峰《河东柳氏在南朝的独特发展历程》(《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认为河东柳氏凭借显赫战功进入刘宋中央政权,在南齐实现由武入文的转化,进入高级士族行列,萧梁时婚宦与王谢并驾齐驱。此后柳氏依然保持了勇武善战的特长,并与高门士族独有的高贵文化素质融为一体,成为在南朝渡江甚晚却最终跻入一流土族的地方豪族。高诗敏《北朝清河崔氏的曲折发展及其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北朝河间邢氏研究》(《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分别考察了清河崔氏与河间邢氏在北朝的发展历程。张琳《南朝时期侨居雍州的河东柳氏与京兆韦氏发展比较》(《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通过二姓与宗族乡里的疏密关系,研究其不同的政治命运。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宗族强盛时期,主要组织形式有士族地主经营的封建庄园、以宗族为核心的流民集团及由族长控制的武装坞壁,观念上重门第轻才德、重宗族轻个人、重孝悌尚复仇,源于同居共财的经济生活和保持优势的文化传统,结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