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季中扬]“生生”美学与民间艺术(3)


          三、民间艺术的“生生”之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维度
    众所周知,在古代社会,民间艺术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文化精英阶层都贬抑民间艺术。黑格尔认为,民间艺术根本算不上艺术,不过是“制造和装饰自己工具的农民的家庭活动”而已。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论》中说:“ 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胃,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文化精英阶层贬抑民间艺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审美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民间艺人身份低贱,无非匠人而已,不配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很显然,这是来自特定社会阶层的文化偏见。人类学家指出,“艺术表现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不单是特殊的、被称为‘艺术家’的那类人才可从事艺术。”不只是人类学家,现在大多数艺术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以及情感、观念的表现,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态;“美的艺术”、文人艺术、学院艺术并不一定比民间艺术高级,民间艺术中也有极其高妙的艺术作品,艺术史的叙事应该平等对待文化精英的艺术与民间艺术,而不应该厚此薄彼。二是认为民间艺术背后缺乏系统的美学观念的支撑,有“技”而无“道”。在文化精英眼中,“道进乎技”,有“技”无“道”,即使精妙,也不脱俗气。民间艺术果真缺乏系统的美学观念吗?由上文之考察可见,“生生”美学充分表现在民间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民间艺术,换句话说,民间艺术也有自己的美学,即“生生”美学,并非有“技”无“道”,而且其“道”是具有本根性的“大道”。
    我们不仅认为民间艺术有自己的美学思想,与文化精英的艺术是平等的,而且认为,民间艺术的“生生”之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维度之一。徐复观说:“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仅仅上溯到诸子百家时期,忽视了更为久远的原始文化。事实上,原始文化存续了数以万年,积淀了更为深厚的审美文化心理,不仅在艺术符号系统,而且在美学观念层面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甚至可以说,原始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模塑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靳之林曾提出,在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前,存在着诞生于原始社会的中国本原哲学,主要由生生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阴阳五行观构成。所谓“本原哲学”,就是中国哲学的母体,其他哲学观念、美学观念都由其派生而出。当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也是产生于这母体之中。靳之林进而指出,诸子百家哲学是文人士大夫艺术的哲学基础,本原哲学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这也就是说,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直接来自原始文化,它自成一体,足以与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分庭抗礼。事实上,由上文之考察可见,民间艺术所内含的“生生”美学观念确实非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所能囊括,它主要反映起源、生存、繁衍、壮大等生命的最基本问题,既不甚重视儒家美学所关注的当前的社会关系,也不甚看重道家美学所关注的个体化的审美主体。如果说儒家美学精神是“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道家美学精神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典型,那么,民间艺术的“生生”之美则可谓是“为生命而艺术”的典型,它祝福、祝愿生命繁衍不止、生生不息,肯定、赞美生命健康、强力的状态,偏爱热烈、喜庆、饱满、丰富等体现生命力高涨感的艺术形象。
    总而言之,忽视了民间艺术的中国艺术史是不完整的,忽视了“生生”美学的中国美学史是偏颇的;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文人士大夫艺术与民间艺术两种基本形态,文人士大夫艺术或体现儒家美学精神,或体现道家美学精神,民间艺术则主要体现直接来自本原哲学的“生生”美学精神;“生生”美学精神与儒家美学精神、道家美学精神一道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三个基本维度。
    (注释与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本文原载:《学术研究》2016年第12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