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时,一般都认为后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 传统,为中国人认同和接受前者提供了思想资源。然而,实际上中国人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 义哲学首先是从唯物史观开始的,这是否同传统哲学提供的历史土壤有关呢?以往的研究对 此是忽视的。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 ,和唯物史观毫无共同之处。其实不然,马克思、恩格斯曾肯定他们之前的一些唯物主义者 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第165页。),列宁也指出“在黑格尔那里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 ”(注:列宁:《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 99 0年,第274页。)。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观里,同样存在着唯物史观的胚芽。充分揭示这一点,一方面有助 于说明中国人所以接受唯物史观,不只是由于社会变革需求的外在推动,而且是由于传统哲 学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因为中国传统哲 学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标志的唯物史观有相似之处。如果两种理论体系没有根本性 的相似之处,那么两者的融合是很困难的。 传统哲学通常把对社会历史的考察和把握称之“通古今之变”;所谓“通”,不仅要求贯 通前后相继的历史现象,而且力图穷通变化无常的历史现象背后的恒常之道,这就涉及到了 对 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本文认为,这样的“通古今之变”的传统历史观,在关于历史 进步和社会变革、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因和主体力量,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发展规律等问题上 ,表现出了唯物史观的萌芽。 一、善言古者,有节于今 历史这个概念,以变化发展为其基本内涵。因此,如何认识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是历史 观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传统的历史观以“通古今之变”为宗旨,因此就以古今之辩来概括关 于古往今来的社会历史变化发展问题的讨论。它在古今之辩上的优良传统,可以用“善言古 者必有节于今”(《荀子·性恶》)这句话来表明,其主要内涵是: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是前 进的而不是倒退的,应当变革过时了的历史传统以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在古今之辩的这一 传统中,显然蕴含着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历史总是由古及今地变迁着,这是不难为人们的经验和常识所认可的。然而,历史的变迁 是趋向于前进还是倒退,是今胜于古还是今不如古,却是传统历史观的古今之辩一直争论的 问题。 这一争论发端于被王夫之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古今大变革 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当时的各派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儒家的孔子和 孟子认为,这场社会大变动冲垮了古代圣王创造的传统文明,因而人心不古,世道衰微。于 是,孔子自称“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孟子则“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一再要求“法先王”。在他们看来,一代不如一代,历史呈现为一个倒退的过程。孔 孟崇尚传统文明的是古非今,形成了正统儒学在历史观上的复古主义。 如果说儒家孔孟的是古非今,是执着于被社会大变动日益摧毁的传统文明,那么道家老庄 的今不如古,则是将当时的社会大变动和社会文明联系在一起予以彻底否定。他们认为社会 大变动导致的“昏乱”,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破坏了原始的自然状态。所以他 们强调“知古始”(《老子》第十四章),叹息“往世不可追”(《庄子·人间世》)。可见, 道家的今不如古,是要把历史拉回到远离文明的原始自然状态中去。 墨家反对儒家的复古主义,批评孔孟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和“言必称尧舜”。《墨 子》指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耕柱》)“自古在之 今,则尧不能治也。”(《经说下》)认为无论古或今,只要是对实际社会生活有利(善)的, 都应予以肯定;如果考察自古到今不同的历史情况,就知道尧也不能治理好当今的国家。 如果说墨家主要是批判了孔孟的好古复古,那么荀子的“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则对孔 孟和老庄的今不如古都作了批判。他认为孔孟“舍后王而道上古”的法先王,实际上是“案 往旧造说”(《荀子·非十二子》),即把往古的模糊飘渺的关于先王的主观臆造强加于现实 。同时,他又批评“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荀子·天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解蔽》),指出道家只看到原始社会质朴自然的这一面,而没有看到人为的文明 创造所带来的巨大的历史进步。 比较充分地用历史进化观点论证今胜于古的,则是法家。韩非认为中国历史由“上古”(有 巢氏、燧人氏)、“中古”(尧、舜、鲧、禹)和“近古”(殷、周)这几个阶段而不断向前进 化。他据此驳斥了孔孟和老庄的今不如古论。他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 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认为历史进化到了当今之世,“争于气力”就是时代精神 的体现。因此,孔孟企图重建传统的仁义道德是不足取的,“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同 上)。老庄对当今之世充满着利益争夺的谴责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正是凭借“气力”的利 益争夺,才推动了当今之世的社会进步。这固然是为以耕战称霸天下的法家学说提供历史观 的依据,但却包含着肯定历史发展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合理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