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善待历史

历史不是垃圾,不等于糟粕;但历史中确有垃圾与糟粕,这就需要人们(尤其是学习历 史的人)具有分检与辨识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需要注明的是,历史中的垃圾与糟粕往往 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在某一历史时期推动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知识,我们不能采取 “义和团式”的“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的态度与方式来对待历史中的垃圾与糟粕 ,那样就会导致“见垃圾就扔,见糟粕就弃”的处理方式。要想避免这种非理性、非环 保的处理方法,我们必须善待历史,慎待历史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那么,怎样才能做 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其途径有三:重新认识历史、培养理性人及不要被历史所淘汰。
    一、重新认识历史
    这是一个在新时期人们如何看待历史、扭转认识的根本性问题。一提到历史,人们无 不为我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而骄傲,无不为我中华向世界贡献过四大发明而自豪 。但当真正能够继承与弘扬五千年文明史的人为了生计而奔波于大江南北的人才市场而 遭尴尬时,又是那么不和谐!这一方面说明人们既有强烈的精神层次领域的需要,又有 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创造与提供精神文明的人面对市场的尴尬。这是一对矛 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发现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这是一种新时期市场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因精神层次的追求与物质层次的追求 的错位而导致的。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市场经济时代,人们都是首先满足物质方 面的需要,而人们虽存在着大量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但由于大多数人缺乏这样的认识, 从而忽略了对创造与提供精神文明的投入。直到社会完全市场化阶段,随着人们物质领 域的追求愈益完善,精神领域的追求将不断增加,直至这对矛盾逐渐消解。
    其次,创造和提供精神文明的人与市场实用性的矛盾。众所周知,市场始终遵循着“ 自由竞争”法则,在我国创造和提供精神文明的人的培养方式一直遵循着粗放式与推广 普及式相结合的模式,这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是格格不入。(关于此点,将在后面详细 述及)
    再次,认识局限与人们的偏见。传统观点认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只对现实起 着借鉴作用而已。很显然,这里历史只能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这种状态似乎印证了当前 历史这一学科日趋衰落的现实。其实不然,历史学科的地位在当前不应被削弱反而应加 强。一方面是历史的重要性,如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著名学者钱穆曾 在其著作的序言中说,作为中国人应多少了解一点历史。然而,笔者认为历史的重要性 ,不可表现为从事这一专业的人数无限扩大上(因为历史毕竟不像计算机与其他应用性 专业),而是应着重培养精英人才。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历次运动所采用的“横扫一切 牛鬼蛇神”的方式既体现了革命的彻底性,更说明了斗争的残酷性,然而这种强力方式 阻断了历史,致使今天人们在大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却不知道该继承什么?尽管如 今历史学科与市场经济的蓬勃生机相比,已显得多少有点萧条,这种现状不仅来源于现 实(因为现今是器用技能的应用范围无限扩张之时),而且更在于人们对历史缺乏认识。 例如,传统中的“仁、义、礼、智、信”当中的“义”、“信”观念,如果人们都能信 守并对它适时加以现代化改造,就能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诚实”、“信用”理念,也可 以成为企业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正因为人们对历史的传承性缺乏理性 认识,加之诸多的人为因素,使得当今社会中的商人与商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欺诈行 为层出不穷。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历史的作用不仅在于借鉴,更在于其治世与经世致 用的功效。
    二、培养理性人
    以上讨论了有关历史认识论的重塑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历史呢?在这里,我想引用 流行于18世纪德国思想界的这样一种观念:历史是人和民族自行发展的动态过程,历史 本身是理性的不断显示的过程。既然历史是理性的显示过程,这就要求学习历史的人是 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认识历史、把握理性。
    所谓理性,历史上不同哲学流派对理性的理解不同。例如斯多葛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 性与人的本性;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把理性看成知识的源泉;18世纪法国 唯物主义者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 唯一标准;康德认为理性是指认识无限的、绝对的东西的能力,它位于感性与知性之上 ;黑格尔则指具体的、辩证的思维,并认为理性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是认识的高级阶 段,只有理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总之,理性是划分认识能力或认识能力发展阶段的 概念。
    怎样做才能实现培养理性人的目的呢?我认为要从这样三个方面来收到“毕其功于一役 ”的实效。
    第一,师生关系要创新,由“师徒如父子”、“天地君亲师”到“相互激励、教学相 长”率先垂范、良师益友的文明进路最终形成契约式的师生关系,从而树立能够适应21 世纪激烈竞争的新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师生关系的革新是实现培养理性人的主 要环节,其它两方面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