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周学文:人口政策与人口现状研究动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六期刊载有关人口研究的论文三篇,分别是《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关系探究》(穆光宗,茆长宝)、《全面两孩”政策下育龄女性的生育行为与家庭幸福感——从生育服务和托幼资源视角的观察》(王磊)、《独弦不成曲:“全面两孩”后时代生育政策中的“自我”与“他者”》(郭未)。
    《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关系探究》一文提到,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强化的作用机制,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一方面,人口少子化提升老龄化水平,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并通过改变家庭结构类型、抑制经济发展等途径强化、放大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养老等问题;另一方面,而人口老龄化通过增强家庭代际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降低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生养成本、加快人口“质-量”替代等途径,加速推进人口少子化进程。本文提出,增强家庭的生育动力是打破人口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相互强化恶性循环的可能途径。具体措施是,通过挖掘“全面二孩”政策潜能、进一步拓展政策生育空间、逐步实现生养成本社会化以及构建以社会化养老为主体的“综合养老”模式等途径,应对我国未来少子老龄化挑战。
    《全面两孩”政策下育龄女性的生育行为与家庭幸福感—从生育服务和托幼资源视角的观察》一文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长期低生育水平已经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数据,文章分析了生育服务、托幼资源、二孩生育等及其与育龄女性家庭幸福感的关系后发现:育龄女性对于医院生育服务的评价与其家庭幸福感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三岁以下子女的日常照料对育龄女性家庭幸福感影响显著,孩子主要由自己照顾时,29岁以下育龄女性的家庭幸福感最高,孩子主要由托幼机构照料时,30~39岁育龄女性的家庭幸福感最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30~39岁育龄女性是2016年生育二孩和已经怀孕即将生育二孩的突出人群,她们对优质生育服务和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强烈,但目前认为当地生育服务水平“很好”和“较好”的比例不足50%。文章建议,为充分挖掘“全面两孩”政策的生育促进作用,国家、政府和社会亟需为育龄女性特别是为高龄孕产妇家庭提供数量更充分和质量更优的生育服务和托幼资源。
    《独弦不成曲:“全面两孩”后时代生育政策中的“自我”与“他者”》一文认为中国现阶段符合已得到多数国家经验数据证明的“伊斯特林相对收入假设”,即:随着低生育率的持续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经济发展前景和形势不容乐观,中产阶级的预期收入在降低,而在当下中国中产阶级的物质消费要求和欲望依旧较高,这两者之间差距的扩大使得他们对未来产生不明确的预期,并进一步削弱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文章引入源自却也超越传统“认同”研究的“自我”与“他者”的概念,建构框架分析“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在对象与内容之上的“自我”困境,并从“他者”视角提出在“全面两孩”后时代政府如何从母婴保健、学前教育及妇女权益保障等具体政策维度来消除生育政策的“自我”困境,从而为“哑铃型”(即城市高收入阶层和农村地区阶层的生育率较高,为哑铃的两端)生育结构的中间阶层打开生育的机会窗口,最终利于“全面两孩”时代中国人口在规模与结构上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