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动态(2017年第3期)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9:11:56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爽 参加讨论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起,到2017年10月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以来,扶贫政策一改以前的“大水漫灌”式为“精确滴灌”式,得到了实在的效果。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中西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尤为艰巨,国内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精准扶贫的新途径,本文将近期关于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希望从不同角度探讨该问题,以期对推进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有所裨益。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龙、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吴本健在《少数民族多维贫困及扶贫优先序研究--以彝、藏、苗、土家族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经过多轮扶贫攻坚行动,中国的贫困越来越向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而少数民族的贫困表现出多维特征。使用多维贫困方法对彝族、藏族、苗族和土家族共1190个农户进行贫困测量,并分析其扶贫政策优先序。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在收入贫困、教育情况、健康状况、资产、公共服务等单维贫困测量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贫困状态。农户的多维贫困发生率高于传统测量的收入贫困发生率。在少数民族的扶贫政策制定中存在优先序问题,应优先关注多维贫困分解中贡献率高的贫困维度。不同民族的扶贫政策优先序存在一定差异。最后作者提出了少数民族减贫的政策建议:(一)应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劳动力培训提高少数民族人力资本质量。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的健康状况。针对成年劳动力,可以通过雨露计划等扶贫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二)完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数民族地区多处于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成本较高,公共服务不足。公共服务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应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增加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服务供给,完善基础市场设施。(三)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确定不同的扶贫政策优先序。应根据不同少数民族面临的异质性贫困,进行有区别的干预。根据不同民族贫困维度贡献率的大小,确定扶贫政策不同的关注重点。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岳天明、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李林芳在《民族村寨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借鉴——以甘肃文县T乡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从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视角出发可以有力助推民族村寨精准扶贫政策的高效落地。民族村寨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视角可以具体化为:人本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发展的视角和优势视角。民族村寨精准扶贫与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作者提出民族村寨精准扶贫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借鉴社会工作:(一)价值原则的借鉴。(1)借鉴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原则。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原则,就是使案主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减少其对外界的依赖,即便在日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难,也可以自身独立解决。(2)借鉴社会工作“尊重案主”的根本要求。社会工作者自与案主接触起,直至最后的服务评估和结案,每一步都渗透着对案主的尊重,对案主无条件地“接纳”是社会工作者必备的专业态度。(3)借鉴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优势视角坚持认为,即便是创伤和疾病等都可能潜藏着某种机遇,因此,关怀、照顾和人脉构建就成为优势视角的基本原则;(二)工作方法的借鉴。(1)个案工作方法的借鉴。个案工作方法是适应个人及家庭具体需要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个别化”要求。(2)小组工作方法的借鉴。基层工作人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需求评估和目标确定,第二,选择小组,制订方案,第三,要巩固正面、积极的体验及工作成果。(3)社区工作方法的借鉴。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旨在合理而有效地制订社区方案的前提下助推社区民众的有序行动和社区组织的快速发展。(三)评估机制的借鉴。可以借鉴社会工作的诊断评估、需求评估、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同时,兼顾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的相互融合,不仅能够实现人在场境中的适应性平衡,而且也会使民族村寨成员在扶贫过程中获得成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佳等在《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6期)一文中,阐述了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精准扶贫的新阶段。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由于旅游精准扶贫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结合实例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亟待研究。以四川藏区这一连片特困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其贫困人口旅游受益的资本、权力和能力等方面限制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剖析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包容性可持续的旅游精准扶贫战略思路,构建了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体系(如下图所示),明确了四川藏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优化方向。 该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精准扶贫启动激励机制:(1)旅游精准扶贫的启动主体;(2)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启动激励机制的优化,包括有利于当地人参与和受益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以及激励多主体参与旅游扶贫。(二)旅游精准扶贫目标导向机制:(1)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瞄准,要对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进行“到村到户”的精准识别;(2)旅游精准扶贫的战略导向,我国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新时期的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可以走包容性可持续旅游之路(。(三)旅游精准扶贫参与共享机制:(1)旅游发展中贫困人口的参与引导。具体包括引导贫困人口自主创业或参与旅游,开发有利于当地人参与和受益的旅游产品;(2)旅游发展中贫困人口的利益共享。包括激励企业将贫困人口整合进旅游价值链,实施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营销。(四)旅游精准扶贫监测调控机制。亟需引入旅游扶贫监测调控的概念和分析技术,运用科学方法评价旅游扶贫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并进行修正,从而形成一个有反馈机制的循环管理体系。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王美英在《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的精准脱贫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11期)一文中,阐述了凉山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形态单一,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禀赋不足等发展条件限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长期累积的矛盾和多种困难问题叠加,使大多弱势群体始终得不到有效帮扶而游离在社会边缘,逐渐积弱成群,衍生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成为凉山摆脱贫困所需重点突破的掣肘。笔者聚焦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特殊贫困机理和关键症结进行深入调查和剖析基础上,认为避免弱势群体因发展失衡被扶贫“平均化”和“数字脱贫”所遮蔽而成为扶贫攻坚的盲区,只有遵从精准扶贫战略导向,找准致贫原因,着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精准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强化脫贫能力建设等更具个性化、操作性和长效持续的精准脱贫模式,才能使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摆脱贫困,最终化解凉山脱贫难问题,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具体脱贫发展建议和对策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加强就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平等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弱势群体就业渠道;(2)加强社会救助支持;(3)兼顾社会公平和效率,多管齐下,做好兜底性保障政策和扶贫政策无缝对接;(4)发挥医疗救助保障作用,完善新型合作医疗政策、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増加重大疾病报销比例。(二)加强思想引领,激发内生动力。扶贫是通过一些措施来改变贫困人群“人穷志短”的心态,改变其认知能力,按照思想教育和适当帮扶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弘扬“不等不靠”主体奋斗精神,勇于开展移风易俗,着力加强文明思想观念引导,积极培育节俭、勤勉坚韧、优生优育、积极进取、持续发展等主流价值意识。(三)拓宽投资渠道,增强发展后劲,应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建立财政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提高中央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和逐步降低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比例。(四)着力精准扶贫,提高帮扶实效。(五)加强教育发展,提升脱贫发展能力。着力加强教育发展,强化智力扶贫,提高弱势群体文化素质和发展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六)畅通利益诉求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给无能力表达者赋予表达机会,通过表达和化解权力实现过程中的困境。政府还应建立规范平等的利益表达和处理应对机制,完善信访制度、设立接待日等利益表达渠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