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动态(2017年第2期)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起,到2017年10月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以来,扶贫政策一改以前的“大水漫灌”式为“精确滴灌”式,得到了实在的效果。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中西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工作尤为艰巨,国内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精准扶贫的新途径,本文将近期关于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希望从不同角度探讨该问题,以期对推进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有所裨益。
    中央民族大学青觉、王伟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文化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4期)一文中,从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民族八省(区)贫困的原因,认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与文化有关。在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市场竞争机制、公司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张力。同时,文化作为一种外在人文环境和内在心理模式的统一体,从政府、民族、宗教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打好扶贫攻坚战,既要重视短期的脱贫目标,也要注重长远的发展和繁荣,后者的实现更多地依赖于民族地区文化的自觉、自省。作者提出:民族地区应该在文化自觉、自省的基础上,(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规律,对于市场化要勇于接受、敢于应对,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实现民族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二)立足资源优势,选择生产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民族地区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一定要跨出“资源诅咒”的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搭上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快车,在产业布局和结构改革中实现升华,实现集约化生产;(三)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具体措施包括:(1)大力培育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2)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式;(3)创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策略;(4)注重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增长极;(5)拓宽视野、面向世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对外交流;(四)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优势,发挥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吉首大学黄炜、孟霏、肖淑靓在《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因素实证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一文中,阐述了“旅游扶贫”关系到我国当前4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乡村旅游作为实现脱贫减贫的重要路径,厘清其产业发展的动力因子并进行精准施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武陵山片区中抽取六个代表性村寨进行实证研究,利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作者提出:(一)供给系统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核心引擎,但片区乡村旅游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地域品牌形象重建尤为迫切,并且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有待加强;(二)需求系统驱动力强劲,并已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保障,但乡村旅游的品牌营销方式亟待优化,并且政府旅游扶贫的工作重点亟待改善,片区当前较为低端的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政府应改变当前扶贫模式,从侧重于“资金扶贫”、“项目扶贫”向“智力扶贫”转变,帮助从业者进行适应游客需求特点的“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村寨联防治理的措施亟待加强,在口碑效应越发突显的今天,各村寨势必在联防治理“欺客宰客”等不良现象方面采取更多必要措施,共同构建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品牌形象;(三)管理系统仍存在诸多问题,其驱动作用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具体包括政府的相关规划亟待整合统一,相关规划必须保持延续性,政府部分领导有待改进决策方式,管理系统仍待优化提升工作效率等问题亟待进行优化改善。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莫光辉在《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维精准脱贫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区域,贫困问题与历史条件、资源禀赋、石漠化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相互交织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性造成了贫困问题的复杂性,迫切需要探索出以精准脱贫为目标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政策体系。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实践进程,作者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探讨发展理念与扶贫实践的契合路径,认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政策在执行实践时需要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价值导向,具体体现为创新扶贫制度、协调扶贫资源、推崇绿色观念、建构开放扶贫格局、共享脱贫成果,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使其与国内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少数民政地区多维精准脱贫的路径创新包括:(一)清醒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优势和难点。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价值参考,坚持分类施策与科学分析的扶贫要求,要正确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劣势,并且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与区位优势,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开发地区旅游或发展特色种养等;(二)创新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总结以往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坚持精准要求;(三)协调整合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区域资源。要想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扶贫资源的效能,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在精准扶贫中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工作;(四)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绿色发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并且探索绿色生态扶贫产业;(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国际减贫合作。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区位优势拓展扶贫开放空间,以及注重与国际扶贫援助力量的合作(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减贫脱贫成果共享。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体最基本的生产生存环境,并且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体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亓光勇、李阳在《民族团结与精准扶贫双推进研究——以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多民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微观影像,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典型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立足基本区情,积极实践和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民族地区发展改革与稳定之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广西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在当下精准扶贫战略工作实施开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恒久保持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需始终处理好民族团结与精准扶贫互相促进、相互推进发展的关系问题。本文以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烟墩镇邓塘村为考察重点,以民族团结与精准扶贫双推进展开为分析的重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作者提出:(一)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措施:(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仅仅为了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社会关系融洽,还要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3)少数民族干部和科研科技人才是民族团结的人力支持,也是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献计献策的领头人;(二)狠抓精准扶贫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点措施:(1)利用脱贫攻坚的机会加大推进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大建设投资力度,优先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基本建设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在探索扶贫工作模式的实践中,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是产业扶贫,要抓好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工作,调整产业结构需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构建多元化产业扶贫体系。(3)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民族大学张丽君、侯霄冰在《西藏多维贫困特征及精准扶贫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西藏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于一体,其贫困问题复杂且特殊,是打赢全国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因此,有必要对西藏贫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西藏贫困现状、贫困特征、多维致贫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基本方略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致力于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开发,提高扶贫成效,确保西藏全区5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作者提出的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建议加大扶贫投入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西藏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彻底解决贫困村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确保为西藏贫困群众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二)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建议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推进贫困地区的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工作,全面改善贫困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减轻入学上学经济压力,也要针对因劳动技能不足而致贫的贫困户,提供有效可行的技能培训条件与平台;(三)促进社会保障、医疗救助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建议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提高医疗救助保障能力;(四)促进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发展。建议在把西藏生态保护列在首位的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合理地将西藏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五)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完善管理机制。建议由西藏各地(市)因地制宜分配扶贫开发资金,落实扶贫开发任务,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健全贫困群体识别机制,完善各级扶贫部门的贫困户信息登记与档案动态管理机制,对扶贫开发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绩效考核。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