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林浩:族群“离散”与中越跨国婚姻中越南媳妇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1期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栏目本期刊发了6篇论文,分别是《个体行为的制度分析:法人类学叙事结构化探析》(董向芸),《“离散”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省思》(郝国强),《难以跨越的边界:中国中部山区跨国婚姻女性身份呈现:基于鄂东北红安、大悟两县越南媳妇的调查》(孙秋云、郑进),《渝东南一场葬礼仪式冲突解读》(孔瑞),《深度旅游者凝视与网络宣传意象对比研究:以广西景颇族旅游村寨为例》,《近代广西民族边疆地区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刘玄启)。
    本文选取《“离散”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省思》(郝国强),《难以跨越的边界:中国中部山区跨国婚姻女性身份呈现:基于鄂东北红安、大悟两县越南媳妇的调查》(孙秋云、郑进)加以摘述。
    族群离散的跨国性特点
    离散是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新人口现象。离散群体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产生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不同的离散类型。现在离散一般指源自迁徙的少数族群,散布至其他民族当中,但却延续着自身的民族文化。族群离散作为一种人口迁徙现象,其突出特点是与跨国联系在一起。(郝国强)
    随着中国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与东南亚诸国的跨国通婚圈发生了地理位置的跳跃,出现了内陆山区的“越南媳妇”聚居现象。与边民之间相对自由的通婚不同,中国中部地区逐年增多的越南媳妇主要来自该国较为贫困的中部、北部山区。相似的家庭出身条件、通过婚姻中介而完成的婚姻缔结形式及相近的山区生活环境,使得进入内陆地区的越南媳妇具有高度同质性。(孙秋云、郑进)
    中越跨国婚姻里的跨文化适应现象
    跨文化适应是现代社会中某一文化区域的个体或群体跨区域流动后在客居社会遭遇新文化、新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孙秋云、郑进)
    基于婚姻移民而形成的“越南媳妇”身份边界十分清晰,她们对自己的群体身份具有自觉的认知,然而并没有因身份边界的清晰而产生积极的身份认同。相反因为无法突破移民政策限制和原国家精英文化的排斥,无论是基于原族群的认同还是对新环境的认同都具有极强的模糊性。面对着原文化环境和客居文化环境双重排斥,越南媳妇们在此形势下从原文化中汲取资源和自我调整以更好地融入客居文化环境中。(孙秋云、郑进)
    出生于越南是越南媳妇群体极其重要的一个身份标签,也构成了她们身份群体的一个重要边界。由于身份政策、文化边界的强大排斥作用,越南媳妇们尽管生活于当地,却因国家认同和族群身份认同遭遇张力而难以形成积极、有尊严的身份意识。由于中国谨慎的国籍准入政策,通过婚姻进入中国的越南女性期待着拥有中国户籍和国民身份,却发现自己最终无法成为中国人以及融入中国社会,只能一直保持着客居身份。面对融入过程中边缘化的窘境,越南媳妇通过个体与群体的努力,策略性地建构新的群体身份以面对文化适应压力。(孙秋云、郑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