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两汉时期文明特点述论(4)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全国共有铁器国营管理机构--铁官49处(注:铁官有大、小之分,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河南有渑池、隆虑(林县)、河南郡(洛阳市东北)、阳城(登封)、西平、宛(南阳县)等。),各自掌辖有若干冶铁作坊。目前,发现的冶铁遗址有30余处,河南发现的冶铁遗址不仅规模大(1万-12万平方米),冶铁的质量也处于领先地位。李京华先生认为:“河南冶铁业,既起始较早而又历代延续;既具有早晚连续性而又冶、铸、锻造等工艺齐全。”“古荥有日产近一吨铁的世界最大高炉;许多高炉应用真正耐高温而被当今号称时髦的黑色耐火材料;巩县铁生沟遗址开始尝试铝土新耐火材料;巩县的烘范窑最为科学并脱碳出相当今天IA级‘球墨可锻铸铁’和较多的铸铁脱碳钢。”“南阳铸铁作坊,已创造出热鼓风熔炉(注:除热鼓风技术之外,还有马排、水排的强鼓风方法。《后汉书·杜诗传》建武7年(31年),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这种先进鼓风技术也在河南等郡应用。”“河南地区的河南郡、南阳郡、颖川郡的铁制品,除了满足本郡使用外,还外运到江西、湖北、陕西和西南夷的许多地区,足见河南冶铁量之多和对当时经济发展贡献之大。”[10](P462、446)还有,叠铸法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效,也可以批量生产铁器。铁器的价格在当时仅仅是铜的四分之一,每斤八个五铢钱稍多[11](P53),非常有利于铁器的普及及使用。
    两汉时期,以中原为领先地位的冶铁技术的发展与变革,给整个两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仅在于有效地维护了“五口之家”的小农生活,也对西域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开发江南地区的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冶铁业带来的是物质上的丰富,那么,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四姓小侯学和私学教育的兴起,给东汉人鼓起了精神和思想翱翔的风帆。
    关于太学,武帝开始置博士弟子,昭帝增员满百人,宣帝倍之,元帝更设员千人,成帝增员三千人(注:《汉书·儒林传》:“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这是西汉太学的情况。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都城洛阳设太学,陆机《洛阳记》载“太学在洛阳城故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广三丈”。考古调查也证明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东大郊大队太学村的遗址为东汉的太学[12]。它的发展沿革和盛衰状况,《后汉书·儒林传》里记载的非常清楚。“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学舍颓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鸿都门学设立于光和元年(178年),主要是招收文学艺术人才,即《后汉书·杨震列传》附杨赐传所载“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
    宫邸学设立于元初六年(119年),主要是从事宫中幼儿教育和提高宫人知识水平。即《后汉书·皇后纪·和熹邓皇后》载“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四姓小侯学也属于宫邸学的一种,设立于永平九年(66年),即《后汉书·孝明帝纪》载“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其主要是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立学于南宫,并选用高师授其业。因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不是列侯,故称“四姓小侯”。
    另外,据《后汉书·儒林传》记载,东汉时期中原人士开办有很多私学。如“洼丹字子玉,南阳育阳人也。世传《孟氏易》。王莽时,常避世教授,专志不仕,徒众数百人。”“张兴字君上,颍川鄢陵人也。习《梁丘易》以教授。”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余人”。“薛汉字公子,淮阳人也。世习《韩诗》,父子以章句著名。汉少传父业,尤善说灾异谶纬,教授常数百人。”“楼望字次子,陈留雍丘人也。少习《严氏春秋》。操节清白,有称乡闾。……教授不倦,世称儒宗,诸生著录九千余人。”“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顿人也。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
    按现代学校的分类,除了以上国立大学(太学)、贵族学校(四姓小侯学、宫邸学)、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和私立学校之外,两汉还有郡、县、乡、聚四个级别的普通教育(相应为学、校、庠、序)为地方官学。从人数来看,太学的三万余人有夸张的成分,属于万人的太学应该没有大的疑问,因为西晋时期的太学仍然有七千余人。四姓小侯学、宫邸学、鸿都门学虽然仅存于东汉时期,但开创的意义颇大。尤其是私人授经的大量私学存在,使东汉时期的中原成为教育最为先进和普及的地区,这不但提高了人口素质,也对东汉政治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东汉末年,太学生反对宦官专制,积极参与时政,足见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教育文明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