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古代史学思想研究与民族精神

要重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研究、进一步发掘史学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在新世纪全球化趋势下,努力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坚持和发展包括史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品格,是十分迫切的任务。这一点可以从上个世纪中国的史学近代化谈起。
    关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思考
    20世纪100年的中国史学,经历一个艰难曲折发展的历程,从20世纪初,中国史学发生了相当的变化,即通常说的开始了史学近代化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史学转型的历程。世界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历史学在时代大潮中,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学人对此深有感受。(注:30年代,李则纲在《史学通论·序》说:“现在的世界,正急向转形方面趋走,许许多多的学问,固然发生动摇,而最难支危局的,更莫如历史学。我们知道历史这件东西,曾做过上帝和僧侣的傀儡,曾充过帝王和贵族的侍役,曾被除颂为帝国主义的护符。然而时代的转轮,已准备把历史学过去的一切的劳绩和光荣吞噬下去了。历史学旧有的产业和荣誉,既势难持续;就历史学本身讲,也应和转形期的时代协调,另辟新的局面,肩起人类的最大任务,为社会作学术的前锋”。商务印书馆,1935年9月,第1~2页。)中国史学近代化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
    一个世纪过去了,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史学的近代化能不能理解只是“西化” 问题,近代化过程中还有没有一个民族性的问题;中国传统史学或者说中国的古典史学在近代条件下还有没有价值;把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联结起来,人们常说的“与世界史学接轨”,但这是不是说,只是中国传统史学消极地向世界史学靠拢,而毫无作为?等等。
    这些问题,同样也是21世纪史学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天当代全球化趋势的情形下,这些问题更为严峻地被提出来了。
    因此,讨论上个世纪的史学近代化问题的研究,其意义十分明显。限于篇幅,这里只能简要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要讨论史学近代化问题,必然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所谓史学近代化的内容是什么;
    二是史学近代化的阶段是指那一段,至少20世纪100年不能笼统都称之“史学近代化”,那么,中国史学近代化究竟是指哪一个时段;
    三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历程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特别是对于发展21世纪的史学有怎样的启示的意义。
    在我们看来,上个世纪100年史学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大阶段。大致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中国建立为标志,把这之前的大约50年,作为第一个大阶段。这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中国史学的近代化阶段。这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学或者是就世界史学来说,都可以说得通。史学变化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社会发生的变动联系在一起,又是受到当时世界史学潮流深刻影响的结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的史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因此不好再称之为史学近代化。大陆与台湾的祖国海峡两岸,以及90年代末以前的港澳地区的史学,经历不同的发展途径,但民族文化的根系,又使得海峡两岸的史学存在内在的联系。
    前50年的史学近代化和50年代以后的史学变化不同途径的出现,构成20世纪变动不拘而又错综复杂的史学景观。
    约50年史学近代化又可以分出两个小时期。从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第一个时期。
    钱玄同在逝世前谈到1884年以后中国学术变化,他是以1917年作为变化的标志,说:“最近五十余年以来,为中国学术思想之革新时代,其中对于国故研究之新运动,进步最速,贡献最多,影响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者,亦最钜。此新运动当分为两期,第一期始于民元前二十八年甲申(公元一八八四);第二期始于民国六年丁巳(一九一七)。第二期较第一期,研究之方法,更为精密,研究之结论,更为正确”[1]。这和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标志,或者以二十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划分史学近代化为前后二个阶段,大体是相当的。
    20世纪初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和《新史学》(1902)的发表,标志中国史学进入史学近代化的阶段。史学近代化潮流中不同的流派的思想有同有异。相同处是他们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史学主张,和对封建旧史学的批判。不同的是他们思想差异带来的主张上的分别。从文化上说,就其相同处说,可以归结为以下诸端:
    提倡民史,反对君史;
    以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变化为主要的思想观念更新;对旧史学的观念多方面的批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