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陈垣与陈乐素父子的学术传承

陈垣(1880—1971年)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被学术界称为“民国以来史学开山大师”。[1](P90)其长子陈乐素(1902-1990年)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宋史专家、教育家。父子两代都能成为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少见的。近读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智超编注的《陈垣来往书信集》,该书收入陈垣与陈乐素往来书信104通,主要是陈垣致陈乐素的书信。这些书信充分反映了陈垣对陈乐素学术道路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学术思想的传承、治学方法的传授和教书为人的教诲。
    一、学术思想的传承
    学术思想对一位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指导学术行为。从上述书信看陈垣学术思想对陈乐素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陈垣学术思想的精髓。他一生从事考证,认为“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2]一生把实事求是作为治学的金科玉律。我们从上述书信中可以看出,陈垣的许多著述的写作过程,都在书信中提及。他对“实事求是”并没有太多的论述,而是通过其踏踏实实的史学著作来实现的,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求真、求实、求新,不言诸口,而体现在笔端。1945年1月31日的信,充分说明他写《通鉴胡注表微》的实事求是精神:
    《胡注表微》至今始写定《本朝》及《出处》二篇。成书殊不易,材料虽找出一千一百余条,未必条条皆有按语。如果按语太少,又等于编辑史料而已,不能动众。如果每篇皆有十余廿余按语,则甚不易。说空话无意思,如果找事实,则必须与身之(即胡三省——引者注)相近时事实,即宋末及元初事实,是为上等;南宋事实次之;北宋事实又次之;非宋时事实,则无意义矣。[3](P679)
    说明立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陈垣的学术师承乾嘉考据学,在乾嘉诸儒中,他最推崇钱大昕,继承了钱大昕“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陈乐素说:“就学历史而言,我的家庭条件比较有利。我父亲陈垣……还在我幼年时代,他就通过讲论和实践教育我,启发我对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和搜集史料的重视。”[4](P336)成年以后,陈垣在家书中不断以治学必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育陈乐素,陈乐素亦虔诚地接受、继承了这种科学精神。综观陈乐素的著作,如《徐梦莘考》、《<三朝北盟会编>考》、《宋史艺文志考证》等,都是在“实事求是”精神指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取得的重大成果。
    (二)通史以经世致用的思想。我们知道,陈垣的学术思想,经历过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服膺嘉定钱氏”,专心致志于精密考证。“七七事变”以后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推崇“经世致用”的思想。[5](P219)他的“经世致用”思想直接来源于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他反复研读《日知录》,深受其经世思想的熏陶,并以这部书和赵翼《廿二史劄记》、全祖望《鲒埼亭集》作为《史源学实习》课程的教材。陈垣把这门课程的目的、教材、教法、经验写信告诉陈乐素,并建议他也开同样的课程。1946年6月1日陈垣致陈乐素信说:
    关于汝所担任功课,我想《鲒埼亭集》可以开,不管用什么名目,但以此书为底本,加以研诵及讲授,于教者学者均有裨益。我已试验两年,课名是《史源学实习》,即以此书为实习。……惟其文美及有精神,所以不沾沾于考证,惟其中时有舛误,所以能作《史源学实习》课程,学者时可正其谬误,则将来自己作文精细也。……未讲此书前,余曾讲《日知录》两年。又前,曾讲《廿二史劄记》好些年,皆隔年一次。错误以《劄记》为最多,《鲒埼》次之,《日知》较少。学者以找得其错处为有意思。然于找错处之外能得其精神,则莫若《鲒埼》也,故甚欲介绍于汝。[3](P694-695)
    关于以《鲒埼亭集》为教本之事,他们在通信中还多次提到。
    陈垣以《鲒埼亭集》作为教材,是“欲以正人心,端士心,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惟其文美及有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呢?是全祖望在作品中热烈歌颂东南义士抗清斗争的精神。虽然清初江南人民抗清斗争,与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性质上不能同日而语,但在民族的危急关头,我们祖先反对民族压迫的光荣传统,确能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他是用史学作为抗日斗争的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生活在日寇统治的北平。他这个时期的几部著作都体现他的通史以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认为“古人通经以致用,读史亦何莫非以致用?”[6]《通鉴胡注表微》这部著作是陈垣通史以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发展到顶峰,也是这一思想的总结。他在致陈乐素的信中,多次提到这部著作。1945年1月31日的信中说:
    《表微》目录,为本朝、书法、校雠、解释、旧闻、避讳、考证、察虚、纠谬、评论、感慨、劝戒,为前篇,论史法;君道、治术、相业、臣节、伦纪、出处、兵事、边情、民心、夷夏、生死、货利,为后篇,论史事。(注:《书信集》第679页。关于该书的目录,最后定稿时,与此稍有出入,即本朝、书法、校勘、解释、避讳、考证、辩误、评论、感慨、劝戒、治术、臣节、伦纪、出处、边事、夷夏、民心、释老、生死、货利等20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