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传统史学的反思(2)

上述“二千年之史,即政治之史”,似老生常谈,但“二千年之政治,史之政治也”,实发前人所未发。这段文字辨明了史与政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因的微妙关系,是很耐人寻味的。
    对于传统史学的政治性特征,史家多有论述,诸如二十四史实二十四姓之家谱;二千年之史皆言治乱兴亡之由,实为皇帝的政治教科书云云。但这些论说都未能从源及流,明于史源,只是触及到传统史学资政性的外显表征,而没有进一步分析之所以然,因而缺乏较强的说服力。柳氏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史学的政治性并不作一般的是非评判,而是探本穷源,对中国史学的政治性特征作了认真细致的历史考察,并且进行中外比较,究其民族特点,论证了传统史学的政治性有其特殊的民族土壤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特别是他对史官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历代官制的兴替的看法,是别识心裁的。从章学诚、龚自珍到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夏曾佑皆有我国古代学术出于史官之说,柳氏则独具慧眼,窥及前人所未到处,乃进一步指出我国古代官制皆出于史(12),这对我们认识传统史学政治性的深层结构,是不无启发的。
    其次,《国史要义》指出传统史学以礼为核心的实质。正如政治性是与史俱来,为传统史学的根本,柳诒徵同时认为中国史学“尤有一中心主干,为史法史例所出,即礼是也”。(13)不仅史法、史例要必本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礼,以定其是非;史书著述形式本于礼,如班、马史之书志本于官礼,而且史家全书之根本皆系于礼。他说:
    “何其视礼之隘也。夫本纪世家何以分,分于礼也。封爵交聘何以表,表以礼也。列传之述外戚、宦官、佞幸、酷吏、奸臣、叛逆、伶官、义儿,何以定名,由礼定之也。名臣、卓行、孝友、忠义,何以定名,以礼定之也。不本于礼,几无以操笔属辞”。“故礼者,吾国数千年全史之核心也”。(14)
    他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强调以礼为准则,并非史家的主观决断,而是合乎天道人伦的一种精神表现。
    这里所指的礼究竟是什么呢?显然是儒家的“纲常名分论”,所谓贵尊卑、等秩序、序亲疏,“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即柳诒徵所说的“史出于礼,即以道德纲纪天下”。我们知道,礼,实际源于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产生的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三纲”“五常”等一整套纲常礼教,构成封建时代人际关系的准绳,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史学自然也不例外。柳氏的论述触及到了传统史学体系的较深层面,把史学置于儒家文化的背景中去分析,且不论他的出发点如何,确实点出了中国封建传统史学是以儒家礼义名教为核心的实质。
    2.关于传统史学的原理
    《国史要义》一是阐发前人德识论,发展了古代史学家的传统史学思想。唐代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清代章学诚复著《史德篇》,要求史家“养心术使底于粹”,近代梁启超也对史德有所阐释。而柳诒徵对史德的看法则更有深意,他认为章氏论史德本末不明,易使学者误认平时不必修德,而临文乃求其敬,梁启超等人解释章氏史德论,又皆就史言德,似乎不欲为史家,即无须修德。柳诒徵在前人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史德论说:
    “故治史而不言德则已,言德则必究德之所由来,及其为用之普遍,而非曰吾欲为史家始不得不正其心术。知此,则学者之先务,不当专求执德以驭史,而唯宜治史以蓄德”。(15)“道德观念由史而来,而人之尚德不专为治史”。(16)
    他非常推崇古代昭信核实,存信阙疑的史德传统,说:
    “吾国圣哲深于史学,故以立德为一切基本。必明于此,然后知吾国历代史家所以重视心术端正之故”。(17)
    因此,他的史德论似又针砭专以考据怀疑之术治史者,“将史实因之而愈淆,而其害于国族也亟矣”。他站在维护传统的立场上,反复申陈:
    “宜求古人之善而友之,非求古人之恶而暴之,或抑古人之善而诬之。”“所谓爱而知其善,乃真史德也”。(18)
    在《史识篇》中,柳氏认为刘知几、章学诚、梁启超、刘咸炘(19)诸家史识之说皆各述己见,不得要领。他论史识,不仅仅理解为史家修养,而是沿流探源,指出识生于心,而史为之钥:
    “学者识力,大都出于读史。苟屏前史,一切不信,妄谓吾之识力能破传统观念之藩,则事实所不可能也。或袭近人之言,或采异域之说,亦即秉遐迩之史,以为创新之识,隐有其传,非能舍史而得识也。语曰温故而知新,苟非以故谷为种,何能产新禾之苗乎”。(2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