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历史研究与社会需求(4)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正在愈来愈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敬佩。在中国历史受到“冷遇”是不应该的。但是,过去历史的“显学”地位,也主要是过度强调政治需求造成的,历史“过热”也曾造成了历史学家的严重精神负担,使他们无法顾及社会的其它需求。如果说现在社会对历史确有某种“冷遇”的话,那也是历史学家自身的研究状况造成的。社会对历史的“冷”与“热”,除了因为某种政治需求,从上而下的指令和影响外,更主要取决于历史科学研究的情况。如果历史研究只是局限在满足自身的专业需求,而不面向现实,面向社会的广泛需求,它不受“冷遇”,不坐“冷板橙”反而会成为怪事。历史研究既不能太“热”,把历史看成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取之不尽的“百宝箱”,好象现实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求取“借鉴”;但是也不能把历史放入“冷藏箱”,温度降得太“冷”,好象历史研究完全可以不顾及现实,历史学家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历史应该找到它自己应有的地位,起到应该起的作用。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理解,首先自己要面向社会,多方面地满足社会对历史的各种需求,主动地关心和研究社会需求中与历史有关的各种问题,把自己的“服务”送到需要者的门上。
    历史研究满足社会需求,总是用著述的形式表现出来。历史著作写得是否平易近人、生动活泼,读者读起来是否爱不释手,这对历史学家既是一个群众观点,也是一个文风问题。文章总是写给人看的,能吸引众多的读者看,当然就愈有社会影响。就是专为少数专家看的研究成果,恐怕也要尽量写得通俗一点,可读性强一点,以减少读者读懂的时间。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研究的科学价值,反而会从在群众中的影响方面,更好地体现出它的价值来。为了使历史科学从“危机”中走出来,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全面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
    ③《史记·郑世家》。
    ④《汉书·王莽传》。
    ⑤《汉书·食货志》。
    ⑥《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⑦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⑧《旧唐书·杜佑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