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我们认识了历史运动的整体方式,我们就会认识历史整体运动的传存性、层次性、功能同向性特征。揭示这些特征的意义在于:第一,在整体运动的遗传基因--文化基因消失以前,旧的历史整体运动是绝不会被取代的。无论历史出现什么样的灾难、冲击、震荡,只要旧有的文化基因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旧有的历史整体运动质就可以新的形式装扮出来,充分运行起来。为什么蒙古人南下,满族人入关,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机制不但没有失灵,反而为整体运动输送了大量的功,发挥了超前的能量?为什么中国近代屡遭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军事侵略,既没有伴生出完整的资本主义,又没有沦入近代印度的历史命运?……原因在于,封建文化成为一种善于改变形式以生存自己,从而成为近乎无坚不摧的神秘的“软武器”。第二,在历史整体运动的母结构发生质变以前,历史的整体运动是绝不会发生什么飞跃的,只会以老牛拉破车的方式徐徐前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最终成为既成的历史统治,原因在于新的所有制结构最终没有突破整体质的临界点,市民阶级便没有成长起来,新的反封建的文化也便没有蓬勃成长。相反,欧洲中世纪末期,居于沿海地区的城市、交通要冲的城镇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并以网络交叉的形式在西欧展开,城镇产业中的工商业经济迅速抢夺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社会结构中的雇佣劳动制度开始占据上风,社会集团中的新贵族、市民阶级逐步成形并影响日增,权力结构中国会的力量日益不庸置疑,新风尚、新文化同时蔓延开来,旧的所有制结构、旧的政治体制、旧的文化基因遂瓦解、崩溃、死亡。于是,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相继取得成功。 认识历史的整体运动及其特性,我们就会发现,历史是一部具有复杂的人格个性、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毁坏力、高扬着主体性精神的历史。历史的丰富多彩如同历史整体运动的曲折起伏、消长代兴、杂揉交汇、断裂荡毁一样富有生机。在这里,一切片面的观点,绝对的说教,僵化的模式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三既然历史的运动是以整体运动的形式出现的,因此,研究历史的总指向,就在于揭示历史演进的系统因果律。充分认识历史整体运动的系统因果律,必然要开展历史的总体研究。历史的总体研究,--诸如立体交叉研究法、层次研究法、动态研究法,是研究历史整体运动、揭示整体运动系统因果律所特有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所有立体交叉研究,又称全方位研究。它是以历史整体运动的整体性原则为出发点,立足于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按等级秩序组成的有机整体的观点,分析历史运动的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阐明整体运动通过系统网络发生作用的过程,即全方位效应。这种分析方法使史学工作者对历史运动的各个要素--诸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的把握,转变为把透视点放到历史运动诸要素的交互作用、总体的变化、发展方面,这就抓住了历史运动的最基本特点:一切历史的东西都参与了历史的运动。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视角的失误与结论的偏差,尤其是在许多领域表现出来的不自觉的以偏概全之失。实质上,它把唯物辩证法所强调的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升华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具体化为历史研究的方法。这就是,研究的纵向深入,是把考察对象作为历史整体中的元素,作不突破整体规范的研究,探讨所分析对象在整体运动功能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横向概括,是对构成历史整体运动诸元素的总体认识,以整体机制为对象探讨历史整体功能的性质。关于这一点,在拙文《论史学思维模式的转换》中详有述说,下不重复。 层次研究,是依据系统论所揭示整体是由诸元素的有序性集合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揭示了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层次和外部的联系层次,历史发展过程的阶级性,历史运动由量的增减到部分质的扩张,由局部质变到整体质的变化,这样周而复始,而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在更高层次上的否定之有序变化的过程,充分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向度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不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矛盾普遍联系原理,还是列宁关于社会历史变化诸因素力的作用不平衡原理,都是更进一步的展开和论证。这样,一切不同类别的联系,一切不同质的联系都将在这种分析中揭示出来,历史的认识更加细致和清晰了。这样,历史发展的多重性、多维性、力的多向性、因果关系的系统性、历史人物的多面性等等,都可以通过它充分地展示出来。当我们回头对历史发展的主体之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进行考察时,发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之说,充其量只是说明人民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但我们发现: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1.受群体内部的制约;2.受统治阶级的制约;3.受历史文化的制约;4.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总括起来,就是:1.一切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历史的创造主体是分为层次的。总体的创造活动,总是在诸多力的平衡体上进行的,他们各个层次的创造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2.即便是主体中的各个层面,如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也是分为如上四个主要层次的。可以说,一当层次研究运用到历史领域的具体研究中,我们就可以反思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命题,就会找到历史研究的柳暗花明,更不会有历史研究的“有穷”之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