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产物和实践方式作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了文化的整体和文化概念的整体内涵。文化概念可看作是对人类实践的一种概括和一种分析的角度,它并不取代其他对人类实践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概念,并与这些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比较“社会”、“历史”、“传统”、“文明”这四个重要概念和“文化”概念的关系,将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文化”概念的外延。“社会”一词表示的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强调了人的群体性和总体性。在用作具体分析时,“社会”概念常表示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整体。文化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社会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起点,但“社会”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概念表述无法取代“文化”作为在社会中的人们的实践方式和产物的概念表述。“历史”概念所指的是人类存在和人类活动的延续,广义而言也是自然界在时间中的延续。文化是历史的内容和序列之一。正是在历史的过程中,文化概念与传统概念相联。传统是指人类的活动方式、观念及信息传播媒介(如语言等)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传统就是文化在时间中所表现的形式。“传统”概念一开始就是比较性的。传统有其特定的社会功能:1.传统作为特定人类群体或社会解决其面临的各类问题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而保证了这一群体和社会的延续。2.传统保证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定人类群体或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作为文化延续的形式而给这一群体或社会提供了进一步革新的可能,但同时也限制着、决定着这一革新的规模、方向和趋势。3.传统使某一群体和社会具有区别于其他群体和社会的特征。对于这一群体和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而言,这是很重要的文化--心理归宿性。我们所定义的文化的复杂性、整体性对于每一个现实的人而言,就首先表现为传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人之作为社会性的人,一开始就处于某种文化之中,也就是处于某种传统之中。人对自身群体和社会的认识首先是对传统的认识,人的时空局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传统的局限。因而传统并非是游离于我们之外的客体,而是融我们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整体。文化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变化节奏是超越于人的个体生命时段之上的,因而传统也可看作是文化在人的个体生命短时段中的体现。每一代人都在新的形势、条件和问题前能动地改变、更新着传统,这种改变和更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又以传统作为形式得到积累,从而最终引起文化整体的变更。传统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使两者成为人类实践的一个必要条件。因而传统与现实的关系也远非象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简单:现实的人对传统按其意愿挑挑拣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非是对文学、艺术等文化成形部分的遗产和传统,人们对于作为文化整体的传统(尤其是实践方式的延续)是无法作自由意志式的挑选的,只能在现实情况的刺激、允许和限制下进行改革和更新。 “文化”和“文明”两词一直是引起争论的主题。西语“文明”一词(英语civiliza-tion,法语civilisation,德语zivilisation等)源于拉丁文civis(市民,公民)、civilis(市民的,公民的)、和civitas(城市、有组织的社会)。虽然这些名词早已在公元前2世纪的古罗马就已产生,但只是到了18世纪才出现了表示文明概念的“文明”新词。在学术上使用“文明”一词,一般有三种倾向:1.将其等同于文化。这在18、19世纪比较流行。当时对社会进步深信不疑的西方学术、知识界常用区别于“野蛮”、“未开化”的“文明”一词以特指西方社会的文化。泰勒在其著作中便常常轮换使用“文明”和“文化”两词。2.将文明和文化看作人类演进的两个方面:文化是人类精神和价值的产物,文明则是人类物质和技术的产物。这一用语可追溯至康德。他认为文化是指道德状况上的意义,而文明则是行为的意义。虽然这一区分不久便被社会科学各学科所摒弃,但哲学、社会学却因受其影响而将文化、文明作精神、物质的区分。这一区分在德国尤其明显。3.认为文明是文化的一个阶段。人类学家持这种看法的较多。不管区分的具体标准如何,他们都将文明看作是文化的一个较高阶段。⑧但在历史哲学家O.施本格勒、A.汤因比处,文明却常常具有更特殊的含义(斯氏将其看作是文化衰落的标志和阶段,汤氏将其看作是文化的成熟形式)。⑨从我们的文化定义出发,选择“文明”一词的第三种用法似乎更为合适。文明特指文化发展的一个较高阶段,这一阶段应从语言、文字、生产力、城市的出现、阶级分化、制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进行衡量以确定区分标准。L.H.摩尔根的文明标准仍有很大启示(曾为恩格斯所接受),但从世界性角度看,还不够全面和准确。这有待对古代、现代各文化进行详细比较后才能最后确定。“文明”的这一用法也相合我国传统的文明概念:《易经》乾卦文言:“天下文明”;唐孔颖达疏云:“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又云:“文明,离也,以止良也。用以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这些表达都已隐含文化上升,社会进步之意,至于现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提法,则更明确表示了发展中国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愿望。 二对一种文化的反思,首先是建立在对这种文化的深刻了解之上。对中国文化的这种深刻的了解和反思,正是我们开展文化研究的目的。但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⑩似乎显示了一种历史感的缺乏:文化研究只停留在思辩和概念抽象的层次而缺乏对中西文化整体及其演进的实质性把握、缺少对文化历时性运动及其差异性的认识、也缺少对文化作同时性结构及其差异性的研究。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究竟何在?儒、道、佛等典籍--精英文化是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整体及其传统?这些问题仍有待于更明确和全面的回答。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也大多是专治哲学、思想史的,他们的研究结果就目前文化研究的内涵看也是表层次的。当我们局限在典籍文化、哲学传统和概念抽象之中时,是无法真正认识一种文化的。也许新时期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寻根文学对我国深层文化--传统、习俗、大众心态的追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研究的新领地。但是以形象塑造、艺术虚构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虽能通过审美意识的调动,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却无力对此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分析。哲学和文学都存在着相对于探讨对象的学科局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