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四个全面”: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3)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提升民族工作水平的根本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结合与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十九大主题,在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统领国家发展全局重大目标举措之一进一步明确的同时,又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角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14个基本方略中重点阐述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才有动力,社会才有活力;只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才能有序运行,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才能做到“打铁自身硬”,才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从民族工作的角度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是党和国家提升民族工作水平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在坚持中发展、在改革中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改革既是驱动力、凝聚力,也是方法路径和精神内核。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当今中国正处在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有民族工作,民族工作必须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循序渐进的改革,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制定和创新民族工作事务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支持内容和方法体系,在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水平的实践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都曾经历过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民族问题又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民族工作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有艰巨性又有紧迫性。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要树立民族工作大格局意识。一是要提高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他们习惯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利益诉求;二是要求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建立健全化解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机制和法律调解制度;三是要求各级司法部门根据现有的法律制度,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四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规章、措施和办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规范行使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从严治党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功能是确保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因此,建设一支“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升民族工作水平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