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竞红:国家政治现代化与新型民族关系建构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3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周竞红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周竞红,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周竞红,女(蒙古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 内容提要:国家政治现代化是中国建构新型民族关系最直接的历史驱动力。百年来中国国家政治变革、革命的种种探索,都围绕着建构民富国强的现代化国家而展开,而国家政治现代化的追求及当代中国建构为新型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运行原则获得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的保障。充分认识国家政治现代化建设并观察新型民族关系建构进程,有助于理解并认识当代中国民族现象的复杂性及其制度性调适的必要性。由此,试图借助现代化理论,初步探讨中国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对新型民族关系构建的深刻影响,以及当前在人口流动、城镇化等影响下新型民族关系建构面临的新问题。 关 键 词:国家政治/现代化/新型民族关系 国家政治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社会政治变迁的当代路径。国家政治现代化之于中国不仅仅引发社会权力分配形态和基本制度的变迁,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权力权益等观念和理念的变迁,在国家具体政治实践和政治运行中建构出一套相异于历史上人们习以为常的王朝中国的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和机制,一切社会关系的调整正是在这样新型制度和机制变迁中实际发生。在众多的社会关系调整中,民族关系则是其重要的构件之一。始于清末民初中国的国家政治现代化追求,引发王朝中国时代分布于大江南北的“五方之民”后裔政治关系由传统差序政治体系内共为“臣民”状态,向号称包容一体“五族共和”制度不断发生演变,虽然“五族共和”目标未能真正实现,但是,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则基于历史上的“包容”、“一体”而探索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和发展。这一进程是国家政治现代化实践过程,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 一、新型民族关系建构历史大背景:政治现代化与中国国家政治转型 现代化理论将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时间标识和内涵。1760-1970年间被视为初级政治现代化阶段。在现代化理论看来,人类社会初级政治现代化常常表现为从传统政治向初级现代政治转变的过程,政治性质以国家主权、权力政治、阶级政治为特征;政治形态特征表现出集体的、对抗的、集中的、阶级的、暴力的政治;政治议题则集中于经济、阶级、财富、权利、战争、政党;政治权力表现为世俗权威、国家权威、宪法权力、制度权力。1970-2100年被视为政治现代化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政治性质表现为政治问题国际化趋势、服务政治和公民政治;政治形态表现出个性化、非对抗、分散的、非阶级的、和平的等特征;政治议题则以生活的、生态的、风险的、安全的、公民权利的等为主;政治权力表现出政府权威下降、权力分散化、个性化、人的解放[1]。现代化理论对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的一般性分析,有助于我们站在一个更合适的视角清晰地观察和思考中国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以及在这一进程中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及变迁方向。不论从初级现代化,还是从高级现代化特征和标志来看,今天的中国已脱离了王朝政治运行框架并在打造现代化国家政治中获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就新型民族关系建构而言,无论基于国家政治现代化,还是基于人民主权,民族区域自治都是多民族中国国家政治现代化重要内容和重要政治成果之一。 发端于“亡国灭种”的国际关系危机和王朝政权危机叠加的中国社会现代化探索已百余年,百年历史探索过程在现代化理论中一般被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观察,即清王朝时期(1860-1911年)、共和时期(1912-1949年)和1949年以来的现代化探索[2],鉴于政治与社会其他领域密切关系及其构成经济、社会发展先决条件的特点,中国社会每一阶段国家政治现代化探索都呈现出明确的政治现代化目标或社会诉求——抛弃封建王朝政治、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建构有利于强国富民的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从清末到民国,经历了军阀割据和不同道路选择之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社会终于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确立现代国家政治形态。1949年以来,人民民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解决了国家政权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总体危机,在一系列曲折和困难的探索中,取得国家政治现代化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民主专政,现代国防、现代军队得以建构,开创现代化和繁荣的中华民族国家成为最为显著的社会共识,维护人民利益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合法性来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为标志中国社会权力特性的核心政治理念,有效实现人民的权力成为政治现代化长远的目标,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成为政治现代化转型重要的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变革步伐加快,人民代表大会核心功能不断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逐步扩大,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获得成果。在政治生活日益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将其与人民之间的紧密关系制度化已被视为政治现代化的一个新挑战[3]。与此同时,在全体人民权益意识普遍提升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协调新型民族关系,保障国家政治大局稳定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建设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韩东育:“学术戍边”的理论与实践
- 下一篇:陆地边疆:国家发展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