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7:11:49 中国民俗学网 许晓明 参加讨论
一、田峒间的欢聚——陇峒节由来 “陇峒”(noengz doengh),汉语记音为“陇峒”、“侬垌”、“弄峒”、“隆峒”、“陇端”等。侬(noengz)或陇(loengz),在南部壮语里有“下”,或“去到”之意;而“峒”(doengh或toengh)是指山间有水源、河流或灌溉系统的平地。壮族是聚峒而居的族群,一个或多个自然屯即可成为一“峒”。峒后来还发展成为壮族的行政单位,正如明代邝露《赤雅》所言:“壮人聚而成村曰峒,推其长者为峒官。”壮族的公共活动常以“峒”为单位举行,如岁末年初的酬神活动“斋峒”、“斋那”,红水河地区的祈年仪式“蚂拐节”也以共祭一个“萨”神的峒为单位举行。因此,壮族史学者黄家信教授认为:“(壮族)一个“峒”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小社会。“峒”浓缩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壮族多姿多彩农耕文化的载体。”陇峒节即是以峒为单位举行的壮族节庆活动。在节庆中人们走“板”(村)窜“峒”,访亲会友,故有“陇峒”之称(龙州县布岱人及大新宝圩侬人的通常将“陇”发音成“侬”,而峒发成“通”音,所以布岱人的陇峒节一般以汉字“侬峒”或“侬垌”来记音,本文使用“陇峒”)。 陇峒节由来已久,早在公元9世纪,即进入汉文古籍记载。唐代段成式撰的《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记述的《叶限》故事中,就有“吴洞”地方的人们赶“洞(峒)节”的记载。叶限的故事,是灰姑娘起源于壮族的一个例证。关于“吴洞”的位置,据壮史学家白耀天考证,在崇左的江州一带。而另一位壮学专家潘其旭则认为:“《元统一志》明确记载,吴洞位于迁隆寨(现宁明县地),向‘西至古万寨吴峒界一百里’。按此地望和里程判断,唐代的“吴峒”,正是在今龙州县境是无疑的了。”“而《叶限》故事中的‘洞(峒)节’,就是峒民一年一度举行的隆重节日——侬峒节”。 根据2009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谱查资料表明,陇峒节最初广布于壮族地区。由于时代的变迁,目前“陇峒”主要流布于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大新、天等和云南的文山州等左江土语、砚广土语、文麻土语地区。节期一般在正月至四月间举行,各峒按约同俗成的时间轮流作东,每峒举办一天。大新县那岭乡的陇峒节分两期举行,即正月的祈年与四月“大苗”插秧季节,云南广南的陇峒节则多在三月撒秧节期间进行,可见陇峒节与稻作生产周期紧密相联。其中,中越边境龙州县金龙镇自称为“岱”(taez)或“长衫”(slwj sliz)的布岱人,其陇峒节别具特色。布岱人的陇峒节从正月初九的布毫屯开始,正月十五在越南下琅“杀麒麟”(即结束舞狮)后结束,节日中保留了较为完整以祈年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陇峒节以祭祀活动为主线,同时也伴随着对山歌、唱土戏、舞龙舞狮、斗鸟斗鸡、抢花炮、斗高跷、抛绣球、打“燕”、打砣螺等民俗活动,成为壮族文化展演的大舞台,也为不同村落、不族群间,甚至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娱神求务——陇峒节的主要内容 2010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寅时(布岱人称为“鸦”时),“梆……梆梆……”脆亮的竹梆声划破了初春温润霭氖、花香弥漫的夜空,居住于中越边境龙州县金龙镇板送屯的布岱人,在竹梆声的催促下,家户里陆续亮起了灯,母亲唤醒儿女并窸窸窣窣为他们装扮起来。穿起节日盛装的各家各户男女老少,一手提着篮子,里面装满棕子、米花、云片糕、白斩鸡、糖饼、水果、香烛等祭品及必不可少的稻谷、豆子、棉籽、甘蔗苗等作物种苗;一手拎上精致的竹制祭祀专用桌“满”(mbaemq),来到村落的公共活动空间——“官板”,将祭桌按一字整齐排开。家里有“仙”(仪式专家)的祭桌按惯例排在最前排,成为主祭桌——“师桌”。十几名男女仪式专家“布匠”,带上天琴、脚铃等法具,铺开经书,端坐于师桌前。辰时,天刚微亮,两对容貌俊丽的布崽乜婴(少男少女),身着布岱传统服饰,相伴到田峒间山野上,采摘桃花、李花、柚子花、地稔花(nim)、野牡丹花、冬青花等,然后分发到各户的祭桌上,“布匠”(box saengz)们开始弹起天琴吟唱“塘佛”(巫路)经,代表凡间祈求以“乜帝甲”(Mehdigap,女神,巫师认为这是布岱人的最高神灵,掌管万物)以主神的各路天神驾临。此时香烟袅袅、琴声叮咚,布岱人一年一度的岁时民俗——“陇峒节”拉开了帷幕。 上午7点至10点,主要为祭祀时间。男人们负责宰了一头大肥猪,并将猪头放在主祭桌上,用于祭神。14位“布匠”开始穿上红色的法衣,弹起天琴,唱起“求务”经。布岱语里将一季农作即从播种到收获时节叫作“苗务”,因此祈求作物丰收即为“求务”。在布岱人的民间信仰神灵体系中,专司稻作的神灵居住在“求务府”里,每位神灵掌管一种作物的丰欠;最高神灵“乜帝甲”主管万物,尤其是人口繁衍。在“求务”过程中,通过布匠唱颂赞美神灵的“求务”经、跳起“求务舞”,祈求神灵在收到祭品后能保佑人们一年有好的收成。同时也祈请“乜帝甲”派出花王送“花”送子,促成少男少女们有好姻缘,家家户户人丁兴旺。陇峒节的祭祀实践反映了以稻作为生产方式的壮民族,对两种生产(物质和人口)的丰殖诉求。 上午10时以后,板送屯附近村落的布岱人、布侬人、布雷人呼朋唤友前来“陇峒”,黑色长衫映衫粉嫩肌肤的布岱乜婴(少女)穿梭在人群中;吃“娄”的乜女巴(老年妇女)笑逐颜开,露出亮黑色的牙齿,成为一道道奇异亮丽的风景。商贩们也陆续摆起了摊点,销售食品、儿单玩具等,商品交易成为陇峒节的一部分。祭祀场边还准备了宴席,一是敬老席,一是贵宾席。当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时,板送屯迎来来自老挝、美国等地的贵客,一起加入节日的庆祝的行列。陇峒节也进入了精彩纷呈的文化展演时间。表演的活动包括: 舞狮。舞狮表演当地人称为“舞麒麟”,其目的在于驱邪助兴。三头色泽艳丽、栩栩如生的狮子时而奋起、时而审视;时而抓痒,时而惊跃,既威武雄壮又显出憨态可掬的一面。最精彩的是狮子上山,表演者在四米高的叠桌上起、窜、翻、仰,惊险处博得观众阵阵欢呼,一般由主办的村落来表演。 干鹄舞。来自板烟屯布岱人的“干鹄舞”最能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干鹄舞”又称“干各舞”、“花凤舞”,是壮族的祭礼舞蹈之一。“干鹄”(gaenz guk)是壮族传说中的一种祥鸟,据说可以驱逐瘟疫和虫害。在表演中,两名演员穿上特制的“干鹄”服饰和道具。运用交叉、站立、半跨、全蹲等舞步,在三弦、笛子、二胡的伴奏下,摹拟禽鸟走动、跳跃、互相嬉戏等,同时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双手操作鸟嘴,使其上下启动,“啪啪啪”地随着舞步拍打节奏。干鹄舞逗趣可爱,引来众人的阵阵笑声。干鹄舞队还分别到本次陇峒节活动的组织者家中,跳舞拜年,表示对组织者的尊重。 约中午十二时,祭祀仪式行将结束,午宴开始。主祭“布匠”将各家带来的种子倒在一个大箩筐里搅拌均匀,然后重新发还给每张祭桌。主人将种子拿回家后装在小布袋里,让儿童挂在脖子上,鲜花则插在花婆龛前,喻指“求花护花”(得子护孙)。午宴结束后,“官板”边婉转悠美、缠绵动人的布岱人山歌“伦”唱了起来;高亢的布侬人“三结诗”此起彼伏。 下午四时,来自金龙镇的女子舞龙队表演把节日的文化展演推向高潮。十几米长龙在紧锣密鼓中上下左右舞动、穿梭前行,龙身在初春的阳光下发着耀眼的金光。人们欢呼着簇拥穿过龙肚,以讨彩头。看着妇女们的精彩表演,舞狮队的男人们当然不甘示弱,也舞动狮子,并和舞龙队互斗起来,场面热闹非凡。传统的陇峒祭祀祭仪式中,下午四时左右,人们还会在“布匠”的带领下牵着一头小黄牛,敲上竹梆到田峒间驱逐虫害,以保丰收。 黄昏,夕阳的余晖久久地留恋着田峒间陶醉于喜庆中的人们。一天的狂欢之后,人们回到各自家中,设宴接待前来参加节日的亲朋好友。按照传统,入夜后,男女年轻人还进入整晚的对歌活动,直至天明,第二天再赴别的峒场赶陇峒节,整个陇峒节才算告一段落。 三、整合人神、人与人秩序的文化空间——陇峒节的文化内涵 从陇峒节的活动的整体情况看,陇峒节以祭祀活动为主线,是早期氏族部落联合祭祀活动的遗存。陇峒节为“合会男女”、会歌对歌提借了平台,成为壮族歌圩原始形态的代表。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陇峒节的宗教祭祀内容已渐渐淡化,祭祀的庄严性为娱乐活动的狂欢性所代替。如大新县的陇峒节,过去在陇峒节之前,先由当地仪式专家吹起牛角号,少女们击打一种叫“榔”的乐器,宣布“开年”后陇峒节才开始进行,现在该仪式已完全消失,布岱人的天琴从法具向乐器的转化也见证了节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这一变化。陇峒中的对歌活动在一些地方也渐渐消失,在大新县,陇峒节已发展成为成为单纯的探亲访友的“交际节”。现在,陇峒节已加入越来越多的现代娱乐元素。从组织形式上看,官方在资金上的支持和组织上的介入,也改变了陇峒节的自发性色彩。当然,陇峒节所承载的壮文化内涵并不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退。节日中呈现的歌舞、游艺、杂技等多姿多彩的壮文化形态使陇峒节成为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峒节在当代社会,更多地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族群认同、增进族群间沟通、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经济交流的平台。 (作者简介:许晓明,《民族艺术》主编,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壮族仪式庆典研究。) (原文刊发于《当代广西》2010年09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