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5)

〔21〕胡适在杭州烟霞洞养病期间,与曹诚英相恋,心情非常愉快。据徐志摩日记所记:“适之是转老回童了,可喜!”胡适自己的诗也能证实他那时的愉悦的情感:“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上我心头的人影。”见白吉庵《胡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206页。
    〔22〕引自《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编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册第535-538页。
    〔23〕《随遇而安》,《何炳松论文集》,第507-508页。
    〔24〕《何炳松纪念文集》,第19-29页。
    〔25〕《何炳松纪念文集》,第13-18页。
    〔26〕据刘百闵回忆,何炳松参与起草了《宣言》,但领头署名者王新命却认为何炳松并不在起草者之列,何炳松是孙寒冰拉来署名的。以后,何炳松也并不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何本人也承认他只不过签了一个名而已。刘文见《何炳松纪念文集》,第240-242页;王新命《新闻圈里四十年》,台北龙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卷第450-455页; 何的回忆见他的《建设中国本位文化问题并答胡适之先生》,《大夏周报》第11卷第34期。
    〔27〕《何炳松论文集》,第270-273页。
    〔28〕何炳松在该时期与国民党比较接近,但没有材料证明他加入了国民党。从王新命的回忆来看,何在当时仍是一位党外人士。见《新闻圈里四十年》第2卷第449-450页。
    〔29〕参见王新命《新闻圈里四十年》,第2卷第449页;亦见许杰《坎坷道路上的足迹》,引自《何炳松纪念文集》,第358-359页。
    〔30〕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原载《胡适论学近著》,引自《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蔡尚思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卷,第193-197页。
    〔31〕何炳松《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答胡适先生》,《何炳松论文集》,第274-281页。
    〔32〕何炳松《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答胡适先生》,《何炳松论文集》,第282-285页。
    〔33〕刘百闵回忆了何炳松当时热血沸腾的情景。《何炳松纪念文集》,第240-242页。另一署名者陶希圣也说他在日本武力压迫中国时,“从来在心的民族思想,一朝炙盛”。他之签署“中国本位文化”的宣言,与之有关。见《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4册第1381页。
    〔34〕见舒衡哲(Vera Schwarcz), 《中国的启蒙运动》(Chinese Enlightenment),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 232-233页。
    〔35〕香港《大公报》1938年9月28日。
    〔36〕暨南大学的师生对何炳松校长的十年治校有不少赞美之词,何炳松的同事兼朋友周予同、阮毅成等人,则高度评价了何炳松在历史学研究上的成就,并可惜他未能集中精力,专研学问,而被召去担任了十年校长。均见《何炳松纪念文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