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杨圣敏: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界69年前的反思及其当代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44 《民族研究》 杨圣敏 参加讨论
现代意义的民族学社会学都是一百多年前从西方舶来的学科。一百多年来这两个学科在中国已有很大的发展,但距离国际舞台的中央还有不小的距离。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社会学学科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一批学界前辈曾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当年形成的共识,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一份69年前的会议记录 1949年6月10日,在燕京大学燕东园 (即在时任燕京大学民族学系主任的林耀华教授家中) ,举办了当时在北平的几乎所有著名民族学社会学家参加的座谈会。会议主题是检讨学科过去几十年的成败得失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 会议记录稿中清楚地陈述了他们当时对旧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的总体评价:这几个学科的理论完全沿袭西方,而且学者们的出身、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是以小资产阶级立场来研究中国社会,主张的是改良而非革命;这几个学科研究方法的特点是主张实地研究,着重实际,比旧社会其他社会科学更能接近基层群众,因此其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有优势,但这个优势在几十年的研究中未能发挥出来;在旧中国,这几个学科的学者们既不敢反抗旧统治者,又不能为劳动大众服务,其研究不敢触动中国社会中最核心和最尖锐的问题,避重就轻,脱离实际,对社会的贡献很小,结果是这几个学科在社会大众和统治者眼中都不受重视。 笔者认为,前辈学者们的这些总结和评价是合乎实际和中肯的。以下,本文分两个部分就他们的总结和评价给以简要的注释与分析,以帮助读者对其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二、对旧民族学社会学界的认识 (一) 沿袭英美改良主义学说 中国的民族学社会学都移植自西方,而西方的民族学历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西方传统民族学两大体系。在国际学界,西方传统民族学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这两者在微观和中观层面上的研究往往是互相借鉴甚至是共享的。但由于在政治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宏观解释上,双方一直有鲜明的差别。 从立场上看,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主张社会革命,彻底消灭私有制,推翻旧社会制度。而西方主流的民族学则主要从微观、中观角度对社会文化开展调查研究,较少从宏观角度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探讨,不主张社会革命。 从世界观上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也就是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当时,欧洲人普遍接受人类“超自然起源说”,认为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制度都起源于神的创造,并将其视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在技术性的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西方主流的民族学并无区别。但在指导性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上,提出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即阶级冲突分析法、社会历史分析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分析法、自然环境与物质环境分析法等唯物主义的方法。 从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看,旧中国民族学界属于西方主流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有着明显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