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西方史学正在不断发展,它既表现在历史研究领域向纵深的开拓,也表现在历史学理论不断的重构。正在欧美崛起的影视史学,为此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影视史学”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历史思想家海登·怀特首先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杜撰了一个新名词Historiophoty, (注:见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AmericanHistorical Review,Vol.93,No.5(December 1988),P.1193-1199.)台湾学者周梁楷把它首译为“影视史学”,已获得学界认可。(注:周梁楷译文首见台湾《当代》月刊1993年第88期。)笔者1996年发表《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注:载《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又, 笔者在近几年的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中,有意让稚嫩的影视史学“登堂入室”,“登”史学理论研究的殿堂,“入”高等学府的教室。最近刚出版的《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特意为它留有篇幅,其用意亦在于此也。)一文,意在向内地学界引进这个“新玩艺”。此文发表后,在内地学人中引起了广泛的回响。本文是上文的姊妹篇,以历史影片《鸦片战争》为主要个案,从史学理论的视角,通过讨论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性的问题,再谈影视史学。不当之处,诚望方家不吝赐正。 一 首先有必要对影视史学的定义作些说明。在首创者海登·怀特看来,影视史学的意思是通过视觉影像和影片话语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注:见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93,No.5(December 1988),P.1193-1199.)但我们切不可望文生义,台湾学者周梁楷认为, 影视史学不仅仅是史学与电影、电视等新媒体相交汇的产物,而且它所勾画出的视觉影像(简称影视)还包括各种视觉影像,凡是静态平面的照相和图画,立体造型的雕塑、建筑、图像等,凡是所有影像视觉的媒体和图像,只要能呈现某种历史论述,都是影视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注:周梁楷:《影视史学与历史思维》,台湾《当代》月刊,1996年第 118期。)周氏之论甚是。不过,在怀特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视觉影像,明显地突出了电影的重要性。故本文选择历史影片《鸦片战争》为讨论中心,从人们常说的历史影视中的“重现历史”(或“再现历史”)谈起,探讨影视史学的理论建构,藉以窥见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新景观。 “重现”(Reconstruction),又称再现、重演、重建等,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语,同时它也频频地出现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史学理论的研究中。历史能否重现,引起了现代学者的关注,并引发了不同的意见。 历史会不会重现(重演)? 一种意见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学家可以研究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向,但是任何历史都不能重演。(注:见李桂海:《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载《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3期。) 另有持相类似看法的人也说,如果说一般而言的“可重复性”是指“能够再现”的话,那么,在“历史规律”中则完全不存在这种严格意义上的“重复”,因为历史是不可能再现的。(注:见王和、周舵:《试论历史规律》,载《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 当代分析历史哲学的名家卡尔·波普尔也指出:在历史学里我们掌握的事实往往非常有限,而且不能照我们的意志去重演或补充。(注:载《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2页。) 另一种意见认为: 第一,事物的重演问题,既是本体论上的问题,又是认识论上的问题。说它是本体论上的问题,那是因为有没有重演,总是有关事物本身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外加上去的东西;说它是认识论上的问题,那是因为将事物本身所特有的某种东西称之为重演,总离不开我们的描述和概括。 第二,重演(重现)一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重演一词可以用来指称事实或事物的具体内容上的相似。这里的重演相当于类似或相似。 2.重演一词也可以被用来指称事实或事物的某种本质关系或属性上的同类。这里的重演,其含义则是指同类。 这是对“重现”作出具体分析后而得出的,这种观点颇具见地,值得重视。(注:见张耕华:《试论历史的“重演”与历史学的“预言”》,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又, 本文此处所述论及其对前一种意见的诸家之说,多得益于张耕华之论见,特此说明,以致谢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