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重现历史(3)

本文所论,主要指的是前一类历史影片,即如《鸦片战争》这类狭义的历史影片,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广义的历史影片就不具有史学价值,从而否认它们也能展现某种历史意念与反映某种历史精神。实际上,这类历史影片“虚中有史”,“假中有真”,一如金庸的新武侠小说,它在虚构的故事情节的演绎中,也反映了某种历史真实,亦即显示了某一时代某种历史真实与历史本质的东西。
    谢晋说,历史电影的魅力在于真实(他在这里所说的历史电影显然指的是狭义的历史影片),此论可取。学术界评论《鸦片战争》,一致的意见是,它真实地再现了15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历史。
    是的,电影《鸦片战争》对那段历史往事的“还原”,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具体内容细节上的求真,可称得上是匠心独具而不惜工本。谢晋请来了对鸦片战争有多年研究并有专著《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的青年作家麦天枢、军旅作家朱苏进、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以及剧作家宗福先。他们通盘合作,发挥各自所长,翻阅了数百万字的史料,十几次修改电影剧本,吸收与听取了不少历史学家的意见。正是由于他们的严肃认真,《鸦片战争》在史实上是经得起推敲的,这就大大地疏离了那些“戏说”之类的历史影视片,而具有“正剧”的性质。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鸦片战争》是源于历史和忠于历史的。那种以历史并不因为几件道具的真而改变它的不可重复性为由,放弃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是不足为训的。
    《鸦片战争》的制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是真诚与锲而不舍的,它充分显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景拍摄,以重现历史。中英鸦片战争的决战是在海上进行的,《鸦片战争》的宏阔场景也有许多表现在海上。上一世纪50年代郑君里拍《林则徐》时用的是道具船,谢晋拍《鸦片战争》决定动用真船,到海上去拍实景。经过美工师到英国的实地考察,60年代初建造的退役军舰经改建成了大大小小的47条船,其中旗舰“威里士尼”号载炮74门,是按19世纪英国战船精心复原的,原准备在拍完电影后开往香港维多利亚海湾或上海黄浦江陈列、展览,但却在桃花岛附近触礁沉没,令谢晋和众人痛心不已。
    影片中的实景拍摄增添了历史真实感与历史凝重感,电影《鸦片战争》用得很多,那个雨打紫禁城的全景图,更为显例,它不仅蕴含深刻的寓意,而且为影片的悲剧风格涂上了浓厚的色彩。
    2.仿真复建,以再演历史。影片多数场景,是根据确切的图书文献资料,重新搭建与精心复制的。“虎门销烟”是体现《鸦片战争》恢宏气势的经典场面,那座销烟池据原遗址另行搭制后,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的专家们看后说:“太像了!”与原物太像的,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如影片中迎送林则徐的天字码头,那是踏遍广州城,最后看中了江边的那几棵大榕树,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大牌坊,极好地营造了历史的氛围。
    《鸦片战争》的许多场景是在浙江东阳重新搭建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外景基地拍摄的。影片中看到的“1840年的广州街市”、“粤海关”、“十三夷馆”、“烟馆”、“妓院”、“酒肆茶楼”、“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豪宅”、“棚户”等等场景,是美工师根据当年英国人绘制的铜板画复原设计与建造的,几可乱真。
    3.摹写旧貌,以复原历史。这里说的是异域风情的复原。拍摄《鸦片战争》的时代与50年代拍摄《林则徐》的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要拍摄英国的场景,看来只能在摄影棚内搭布景,而不可能像现在去英国采景实拍。如今看到的英国19世纪的场景,无一不是在那里拍成的:英国首相办公室是由大不列颠博物馆的一间藏书室改制而成的;著名的英国议会辩论那场戏,是在牛津大学一间宽敞典雅的阅览室里拍摄的,数百名“议员”按历史旧貌精心打扮,个个入戏;维多利亚女皇为一条新铁路通车剪彩的场景,是在伦敦郊外的一个老式火车站拍摄的,女皇的装束、军乐队的服饰、火车头上的徽标等,使人们仿佛回到了维多利亚时代。19世纪的异域风情,尽在这多姿多彩的镜语中了。这种对历史旧貌的刻意“摹写”,是为了复原那时的历史环境,增加影片所表现历史的真实度。
    综上所述,这里所说的电影《鸦片战争》对真实历史的重视,从根本上来说还只能是对那段历史的“摹写”与“复制”,客观存在的历史与历史影片的制作者所要反映的往事之间是有距离的,这就是海登·怀特所说的“甚至于连历史上任何小事件也无法全盘重现”,即使是现代克隆技术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这两者之间永远是一条渐近线。
    这里再补充一则很生动的材料来为此作证,它说的是,为了纪念滑铁卢175周年,英、法、美等国“再战”滑铁卢,以重温拿破仑旧梦, 据记载如下:
    他们穿着极为考究的华丽服装,就像过去士兵们出征前接受检阅时一样。他们随着横笛和鼓声行进,羽饰飘摇,短裙摆动,刺刀直竖,铜钮扣和金镶边在骄阳照耀下闪闪发光。然后他们挥舞着旗帜,成群结队地冲进战场,相互攻击。加农炮发出阵阵轰鸣,淹没了滑膛枪射击声,当骑兵杀进来时,马蹄声如同暴雷一般震撼大地,与此同时,士兵们呼喊着涌入两军之间的“死亡区”。(注:材料载《上海译报》1990 年7月30日。)
    这次模拟战争,是由那些拿破仑的崇拜者精心设计的。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原貌、战斗过程及具体细节都是由军事史学家完全按照史书的记载进行的。但是,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这一客观存在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175年后的今天,再来重现当年的这场战斗, 只能是对历史原貌的一种“摹写”与“复制”,而且不管如何精细,1990年的“滑铁卢战役”与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之间,永远只能是一条渐近线。不是吗?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死伤数达47000人,而1990 年的“滑铁卢战役”只有一只野兔丧生,这也许是被奔跑的战马踢死的。
    但是,观众却在历史影片对历史的“复制”与“摹写”中,看到了历史电影的魅力,并在这种“松软的历史”中接受了比书本与课堂上要生动形象得多的历史知识的教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