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一张百年明信片与三位近代学人


    我有一张十分珍贵的明信片,之所以视其为珍邮:一是时间久远,1919年11月14日寄出,距今近百年;二是中国人的信件往来,但寄与收均在国外,是从法国塞纳寄往瑞士苏黎世的。写信人为皮宗石,收信人为丁文渊,信中还提及杨端六。正文如下:
    月前上一函日昨又寄一片均系直寄Winterthur(注:温特图尔)旧寓不卜已收到否弟与杨端六君拟来月初三四日来瑞准在Zürich(注:苏黎世)住二三月届时即希代觅房间能在其家一并吃饭藉以练习讲话更好(如能两人分住两家尤好)瑞士给否托购德籍已寄到否余谈耑此敬丁月波先生学安
    皮宗石上
    近来,我对这枚明信片作了认真考证,发现明信片牵涉到的三个人,当年都是风华正茂的留欧学子,后来均成了学有所成的著名学者,而这枚明信片的背景居然与巴黎和会以及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相关。
    皮宗石(1887—1967),字皓白,别号海环,湖南长沙人,我国著名政治经济学者、法学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他与蔡元培等一起筹建武汉大学,历任社会科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教务长,后又出任国立湖南大学第一任校长,国民政府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司法部秘书长。
    丁文渊(1897—1957),字月波,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人,医学博士,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胞弟。早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后受丁文江资助留学瑞士、德国,获法兰克福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参事,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副院长,外交部专门委员,两度出任同济大学校长。1949年后,移居香港。
    杨端六(1885—1966),原名杨勉,后易名杨超,原籍江苏苏州,祖辈落籍湖南长沙,我国当代经济学家,中国商业会计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货币学、金融学的奠基人之一。1903年毕业于湖南省师范学堂,1906年赴日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1920年,他分别陪同著名哲学家杜威和罗素在中国作巡回演讲,并在长沙做了“社会与社会主义”等三个专题演讲,被时任《大公报》特约记者的毛泽东记录下来,以“杨端六讲,毛泽东记”的署名刊登在长沙《大公报》上。后来,出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过所长,着重研究中国对外贸易。
    这枚明信片写于1919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企图通过巴黎和会进行“分赃”,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义愤的时期。正在伦敦求学的皮宗石、杨端六会同王世杰、李四光、周鲠生等,从英国渡海来到巴黎,与留欧中国学生、华工等一起,包围了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陆征祥的寓所,使陆无法出席会议签字,被称为巴黎和会“踢馆”事件。这一行动受到了国内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的大力声援,演变成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这就是这枚明信片的历史背景。
    “踢馆”事件发生后,北洋政府对策划者进行通缉,皮宗石、杨端六有国难归,决定赴瑞士暂住,于是致信丁文渊商请帮助代找住所。皮宗石与丁文渊如何相识?为什么会求助于丁?当时皮宗石32岁,杨端六34岁,丁文渊只有22岁,彼此相差十多岁。皮、杨赴英求学时,丁还是一名16岁的少年。而寄信的1919年,丁文渊刚刚出国来到瑞士,他们之间应无交集。信中称“月前上一函”,应该对赴瑞背景、细节交待得更详尽,可惜无存。谁是他们之间的牵线人?比较可靠的推断,应该是丁文江。丁文江虽然与皮宗石同龄,但巴黎和会期间已是中国政府代表团会外顾问。富有爱国情怀的他,会不会像梁启超将山东问题的信息密告林长民一样,故意将相关信息透露给留欧学生,现在不得而知。但“踢馆”事件发生后,皮、杨等遭通缉,丁文江向胞弟推荐他们赴瑞士暂住,并提供帮助,是应有之义。后来,北洋政府撤销了通缉令,皮宗石、杨端六并未成行,而是回国从事教育工作,并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
    我的外公丁殿卿老先生是丁文渊的堂叔,我小的时候在外公家经常摆弄国外的铜折尺、外国的瓷碗,以及厚厚的外文医科书。当时不知道,家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国的东西,现在想来,应该是丁文渊先生所遗之物。遗憾的是,在外公、外婆去世后,所有物品全已散失,唯有这枚明信片成了永远的纪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