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新史学(4)

1927年,侯外庐勤工俭学到巴黎,回国后,在哈尔滨政法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师范大 学等校任教。1930年代起,侯外庐在从事翻译《资本论》的同时,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史的 研究工作。1934年,写成《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一书出版,该书是侯外庐用马克思主义方 法论指导研究历史的一次宝贵尝试。1939年,侯外庐发表《社会史导论》,是他正式转向史 学研究的标志。他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理论提出了生产方式“是指一种指导 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倾向的、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特殊结合关系”的新见解,在当 时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0年代,侯外庐以研究中国社会史、思想史为主。1943年,出版了《中国古典社会史论 》。该书针对以前社会史论战中存在的对古代史料未能以正确方法进行处理等“偏差”,在 确定中国古代(这里指奴隶社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前提下,谨守考证辨伪之法 ,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同中国古代史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关于家族、私有财产、国家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得到引申和发展。《中国古代思想学 说史》和《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下册是侯外庐研究思想史的两部专著。前一本书着重 解决先秦思想史上一些疑难问题。后一本书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论起,一 直写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经济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 了 较为深入的研究,是当时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开拓性著作。两部书的相继完成, 奠定了侯外庐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地位。
    以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为代表的留学生在史学研究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中 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标志,尽管有的成果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正是由于他们的不 懈努力,才使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在中国渐成燎原之势,推动了中国现代新史学的不断发 展。
    原文参考文献:
    [1] 胡适。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A].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2]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的工作旨趣[A].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C] .
    [3]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王静安先生选书序[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陈寅恪。塞柳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 胡适。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A].胡适文存:第二集卷二[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 4.
    [8]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A].胡适文存:第二集卷一[M].
    [9]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A].胡适文存:第二集卷四[M].
    [10] 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A].胡适文存:第三集卷二[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
    [11] 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A].胡适文存:第三集卷一[M].
    [12]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A].胡适论学近著[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3] 傅斯年。史料与史学发刊词[A].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二种·史料 与史学。
    [14]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A].傅斯年全集:第三册[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 80.
    [15] 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A].李大钊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6]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A].李大钊文集:下册[M].
    [17] 李大钊。史学要论[A].李大钊文集:下册[M].
    [18] 李大钊。历史研究的任务[A].李大钊文集:下册[M].
    [19] 文甫。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A].郭沫若评传[M].北京:现代书局,1932.
    [20]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序[M].桂林:新知书店,193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