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炼丹术与唐代化学(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芳 参加讨论
一、道教炼丹术与唐代抽砂炼汞技术 “抽砂炼汞”中“砂”指丹砂,“汞”即水银,抽砂炼汞技术是通过丹砂制得水银的技术。丹砂是水银和硫磺的天然化合物,是道教徒炼制水银的主要矿物原料。战国时期,人们就有了丹砂与黄金共生的知识,《管子·地数篇》记载“上有丹砂,下有黄金。”这是战国时期人们寻找丹砂黄金的经验总结。在自然界中,丹砂易找,单质汞则难大量寻得。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对天然单质汞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邕州右江溪峒归德州大秀墟,有一丹穴,真汞出焉。穴中有一石壁,人先凿窍,方二三寸许,以一药涂之,有顷,真汞自然滴出,每取不过半两许。”“每取不过半两许”,可见自然汞产量之低。 唐以前主要采用低温焙烧和下火上凝法制得水银。唐人辑录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11《明水银长生及调炼去毒之术》中记载了用低温焙烧制得水银的方法:丹砂、水银二物等分作之,任人多少。(置)铁器中或甘埚中,于炭上煎之。候日光长一尺五寸许,水银即出,投著冷水盆中,然后以纸收取之。 下火上凝法制得水银见狐刚子的《五金粉图诀》:取朱砂十斤,酥一合。作铁釜,圆一尺,深半寸,平满,勿令高下不等,错之使平,以为釜灶,亦令正平。然后取青瓮,口与釜口相当者四枚,以酥涂釜,安朱砂於中,其朱捣筛令于釜中薄而使酥气,然后以瓮合之,以羊毛稀泥泥际口,勿令泄气,先燃腐草,可经食顷。乃以软木柴燃之。……放火之后,不得在旁打地、大行、顿足,汞下入火矣。从辰至午当下之。待冷或待经宿,以皮毛袋取,著新盆中,以软苇皮裹新棉三四两许,好急坚缚,如研米槌状,于瓮中破之,安稳泻取尽罢矣 。 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很明显的。低温焙烧不仅容易使生成的水银蒸发,致使水银产量低,而且容易使操作之人出现汞中毒的现象。下火上凝法虽采用了密闭措施,但生成的气态水银在密闭容器中不容易转化为液态,且如果在瓮中凝结的液态水银过多,水银就会坠落,水银产量亦不尽如人意。唐以前虽已有生产水银的技术,但产量低。唐时人们发明了大量制取汞的新方法,即上火下凝法。唐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记载:抽出汞。诀曰:先取筋竹为筒,节密处全留三节。上节开孔,可弹丸许庞。中节开小孔子,如筋头许大,容汞溜下处,先铺厚蜡纸两重,致中节之上,次取丹砂细研,入于筒中,以麻紧缚其筒,蒸之一日。然后以黄泥包袅之,可厚三分,埋入土中,令筒与地面平,筒四面紧筑,莫令漏泄其气,便积薪烧其上,一复令火透其筒上节,汞即流出于下节之中,毫分不折。忽火小,汞出。未尽尚重而犹黑紫,依此更烧之。令其汞合大数足,如红马牙、白马牙、紫灵砂,抽汞一同此诀。余别诀飞抽者,损折积多,而同抽诀最妙然,具列于其章上品也 。 《龙虎还丹诀》中亦有关于“上火下凝法”的记载:右取筋竹为筒,节密处全贮三节。上节开孔,可弹丸许大。中节用小孔子,如筋头许大,容汞滴下处,先铺厚蜡纸两重,致中节之上。次取丹砂细研,入于筒中,以麻紧缚其筒,蒸之一日。然后以黄泥包裹之,可厚三分,埋入土中,令筒与地面平,筒四面紧筑,莫令漏泄其气。便积薪烧其上,一复时,令火透其筒上节,汞即溜下,于下节之中,分毫不折。忽火小汞出。未尽灰犹黑紫,依此更烧之,令其汞合火数足。诸法之中,此为要妙 。 与低温焙烧和下火上凝相比,上火下凝有诸多优点。首先,“次取丹砂细研,入于筒中,以麻紧缚其筒,蒸之一日。然后以黄泥包裹之,可厚三分,埋入土中,令筒与地面平,筒四面紧筑,莫令漏泄其气。”说明该法的气密性较前两者好,不会使操作者汞中毒。其次“上节开孔,可弹丸许大。中节用小孔子,如筋头许大,容汞滴下处”。竹筒上节这样的反应装置以及中间类似现代冷凝器的冷凝装置便于汞的收集。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汞即溜下,于下节之中,分毫不折。忽火小汞出。未尽灰犹黑紫,依此更烧之”,说明汞的产量很高。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中记载:光明砂一斤,抽汞可得十四两,而光白流利,此上品光明砂,只含石黑二两。白马牙砂一斤,抽出汞得十二两,而含石黑四两。紫灵砂一斤,抽汞可得十两,而含石黑六两。上色通明砂一斤,抽出汞只可得八两半,而含石黑七两半。石黑者,火石之空黑也 。 虽然不同种类的丹砂制取汞的量不同,然汞的产量较前两种抽砂炼汞方法已经提高许多。在唐代上火下凝法抽砂炼汞技术的基础上,人们继续使用上火下凝的原理,改进了抽砂炼汞的装置,不再使用竹筒作为反应装置,而是采用石榴罐式和未济式。其中宋道书《金华冲碧丹经秘旨》记载了石榴罐式抽砂炼汞法,其所用反应装置上为石榴罐,下为坩埚:石榴罐中盛辰砂十两,赤金珠子八两,磁瓦片塞口,倒扑石榴罐在甘埚上,埚内华驰水二分 。 未济式抽砂炼汞法在宋时的应用或许较石榴罐式及其他抽砂炼汞法广泛,宋代典籍中多处记载了该种方法,北宋苏颂《图景本草》中记载的未济式抽砂炼汞法所用反应装置为上下两罐:(水银)出自丹砂者乃是山中采粗次朱砂,和硬碳屑匀,内阳城罐内,令实,以薄铁片可罐口作数小孔掩之,仍以铁线罗固,一罐贮水承之,两口相接。盐泥和豚毛固际上罐及缝处,候干,以下罐入土,出口寸许,外置炉围火煅炼,旁作四窦,欲气达而火炽也。候一时,则成水银溜于下罐矣。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亦记载一种未济炉式抽砂炼汞法,其装置为上下铁釜: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之口于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炽火。丹砂得火,化为霏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成水银。 宋道书《修炼大丹要旨》也记载了一种未济炉式抽砂炼汞法,其装置上为坩埚下为瓶和土窑:朱砂十两,乳细,用松炭末和之,装在大甘锅内,至六分,用松炭末盖之。上用小瓦片装在上,用铁线结成一团片,盖在锅口,用铁线缚之。打一土窟,先安小瓶在窟内,瓶内用水将甘锅盖覆,转在瓶口,用泥封口,四围砖砌,上面用大火一缎,再加半炉火。每朱一两,可得真汞七钱。在瓶内去水,洗得诤。 上火下凝法抽砂炼汞技术发展到宋代,反应装置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再使用竹筒作为反应器和冷凝器,而改用石榴罐、坩埚、瓶、土窑、铁釜等器皿。上火下凝抽砂炼汞的化学方程式是: HgS+O2=Hg+SO2(条件是高温) 与唐代使用竹筒相比,宋代使用的这些器皿具有耐火、耐高温、气密性良好等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对抽砂炼汞的改进在于具体容器,对于抽砂炼汞的原理仍沿用唐代炼丹家所发明的上火下凝抽砂炼汞的新方法,可见上火下凝抽砂炼汞法是一种比较优良的大量制取单质汞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