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张珣]妈祖造像与“标准化”问题讨论(3)


    三  国家与地方的共谋(accomplice)
    关于“村庙组织是小民获取地方政权的途径”这点,萧凤霞(F.Helen Siu)有更精彩之说明。她的《南中国的代理人与牺牲者》(1989)一书也是想从“文化肌理”(cultural tissues)与“权力的区域网络”(regional nexus of power)来说明无论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还是施坚雅的市场理论,均只是看到“经济人”。萧氏希望同时处理政治人、经济人以及最重要的文化人。她企图说明清朝帝制的中国乡民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下的中国乡民有何异同,而其中文化更是作为一个判准。文化是什么?如果村子是一个个的社会细胞,乡土中国的文化就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肌理,而乡土中国的丰富文化意涵尤其呈现在村子的仪式行为中(Siu,1989:10)。过去学界重视中国乡民社会制衡国家政府的一面,萧氏要指出其实中国社会与政府双方是互相渗透影响的,尤其是透过早期的乡绅或现代基层干部。她强调中国乡民是经过选择决定的参与人。虽然改革开放后的宗教仪式或进香活动逐渐恢复,并有挥霍之倾向,但萧氏认为此并非旧日宗教之复苏,而是经过社会主义洗礼后之宗教仪式与信仰。虽如此,亲属宗族与社区宗教仍然是乡民手中握有的最重要的文化权力资源,以之与旧日文化接续,也以之与国家政府互动。
    可见萧凤霞和杜赞奇两人均有意识地使用并反省施坚雅和弗里德曼的模式,以更符合田野数据之复杂性。两人均强调市场与宗族在架构地方社会组织上之力量,但是乡民生活糅合有更多精神文化层面之成分,诸如仪式或娱乐戏剧乃至道德教化之成分。此些琐碎、庞杂的生活机能及组织,均被二人统称为“文化网络”,既可包含市场网络与亲属网络等一切非正式权力,以与国家正式权力区分,也可以不包含市场经济,只是指称比较松散的信仰与精神层面的力量与组织。
    笔者得力于杜赞奇与萧凤霞的“国家与地方共谋”观念的启示,认为人民并非毫无思考能力的顺从者,尤其我们在田野调查中所看到的,无论是庙宇的管理人、信徒,还是社区头人,都是在精打细算之下,或做出庙宇重建翻修的决定,或举办建醮庆典活动,或做出跨庙宇联谊会的选择。由于乡村资源有限,每个人无不精挑细选出其所能行的方式。因此,说国家单方面地主宰统治民间、中央单方面地控制掌握地方,是忽略了人民的主动性与决策能力。
    本文即以湄州祖庙近年来纷纷给各地方捐赠巨型妈祖石雕立像,以及各地方主动模仿增建妈祖石雕立像来顺应潮流,说明“标准化”是国家与地方共同一致的策略。其中牵涉地方精英的媒介、神职人员与庙方管理人的新观念,信徒捐款以修福报,艺术家设计雕像,雕刻师傅着手雕刻,等等。
    四  湄州祖庙的大型妈祖石雕立像
    “文化大革命”期间湄州岛祖庙由军队看守,1983年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做出湄州岛祖庙可以恢复的指示。1987年湄州祖庙开始大规模重建,正殿又称太子殿,是清代姚启圣重修的。寝殿是供奉妈祖和祭祀妈祖的主要殿堂,另外还有梳妆楼与升天古迹等。1987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初九)湄州祖庙向各地妈祖庙发出千封邀请函,吸引各地约10万信众参与。台湾大甲镇澜宫董监事一行13人绕道日本抵达湄州参加庆典。1988年莆田市政府批准成立湄州岛旅游公司。1989年中共莆田市湄州岛旅游经济区工作委员会、莆田市湄州岛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翁毅彪担任湄州岛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杨鹏飞,2012:357)。
    从1987年开始,台湾北港朝天宫就与祖庙建立联系,1988年与祖庙缔结至亲,此后还互赠妈祖巨型石雕像,作为缔结至亲的标志,两尊妈祖石雕像分别竖立在海峡两岸,隔海相望。1987年湄州巨像奠基,巨像高14.35米,号称海上和平女神,乃北港朝天宫捐赠给湄州祖庙的,1992年湄州祖庙赠送给北港一尊同样的妈祖立像。
    湄州岛妈祖巨像由厦门大学美术系李维祀与蒋志强两位教授设计,1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千年纪念日奠基,历时三年雕造成功(见图1)。海峡对岸北港朝天宫楼顶花园也有一尊材质完全相同的妈祖石雕像,为1992年湄州祖庙赠建(见图2)。湄州巨像高14.35米,喻寓全岛面积14.35平方公里之意,重约300吨,用365块洁白花岗岩精雕而成,象征一年365天,天天平安幸福。根据李丽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来解读妈祖立像的意涵:妈祖目光深邃而执著地巡望着大海,遥望着台湾,眼神充满期盼,期盼台湾海峡永久安宁,祖国早日统一,被世人公认为海峡和平女神,维系两岸同胞骨肉之情,促进祖国统一巨业(李丽娟,2010:74)。
    由以上简短的背景说明可以知道,湄州妈祖石雕巨像是在湄州与北港缔结两岸和平关系、两庙至亲关系的目的之下,由厦门大学美术系两位教授设计,神像造型完全迥异于传统妈祖神像。笔者以为至少有四点差异:采取立姿;使用白色花岗岩;矗立在户外;妈祖脸部造型以佛教的菩萨像为构思原型,而非道教神像造型。台湾信徒认为妈祖石雕立像不符合传统神像要求,神明应该坐着接受信徒膜拜,不应该以白色材质造像,不应该在户外风吹雨淋。
    笔者于2011年暑假亲访李维祀教授的门生,现为厦门大学美术系的吴荣华教授。据说,当年李维祀教授设计妈祖立像时,有意让此尊雕像成为湄州岛地标,耸立在湄州岛最高山巅上,照见四方海域,庇佑众生。异于传统庙宇内的妈祖神像采取坐姿,接受万民朝拜,此尊妈祖石雕立像不是给信徒朝拜的,而是给信徒与非信徒一个瞻仰妈祖精神的依托。其设计理念是妈祖的真善美,一种普世价值观念的传达。当时李维祀教授屡获中国城市景观雕塑大奖,其设计的林则徐雕像、郑成功雕像、施琅雕像都是全国有名的作品,可以推想此一妈祖立像也是为了提升湄州岛旅游景观的目的而雕造的。
    吴荣华表示,在湄州现场设立的石雕场开始工作后,艺术家原来的设计逐渐变样,放大的妈祖,无法保持原样,雕塑脸部的弯度与线条,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考虑到在湄州山丘上立像,可能危及山坡等因素,跨步散步的妈祖只能做成裙摆微张样子,看不出巡视海边之意。此外,艺术家不得不与现实妥协,湄州岛管理委员会、莆田市领导等都会给意见。很多时候是官员说要增添某某元素到某某雕像,而不是艺术家要模仿。
    另外,根据许培元所记,湄州岛、北港朝天宫与金门料罗湾三尊石雕像都是由莆田黄石镇金山村人朱伯英雕刻。朱伯英自幼随父亲学工艺,1988年在湄州岛妈祖石雕现场招标比试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从此名扬海峡两岸,为两岸妈祖交流作出了贡献(许培元,2012:311)。
    此尊妈祖石雕立像雕造完成之后,由于其丝毫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完全符合现代美术工艺的造型,成功地进入中国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心中,并且此后便常出现在湄州祖庙的各种文宣品封面及学者著作的封面上。这代表了新中国对妈祖的接纳,也赋予了妈祖新的国家使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92年10月4日妈祖羽化1005周年纪念日,邮电部发行妈祖特种邮票一枚,图案即为矗立在湄州岛祖庙山巅的妈祖石雕像。莆田市举行隆重的邮票首发式,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兰英为首发式揭幕。同一天,湄州岛成立中国湄州妈祖文化基金会,林兰英的胞弟林文豪担任会长(杨鹏飞,2012:35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