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扶贫“六大”做法直接让村民脱贫致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3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孙志香 参加讨论
2018年6月20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共同发布了《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2008-2018)》。 报告认为,2008年至2018年是西江旅游扶贫的黄金十年。在旅游的带动下,整个社区都普遍受益。2007年西江苗寨社区居民人均年收入为1700元。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年收入为22100元,户均约8619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017年较2007年增长了12倍。十年来,西江苗寨村民旅游扶贫六大做法直接让村民脱贫致富。 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从2008年起,为合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西江苗寨先后打造了村寨夜景工程、设置近20多个静态、动态、互动的文化体验点,让游客参与其中,不仅强化了旅游体验,延长了游客逗留时间,还提升了村民的旅游收入。同时西江苗寨以创新式传承,发展、挖掘出游客喜闻乐见的“高山流水”、“五壶四海”等苗族传统酒礼酒仪,将苗族刺绣、银饰锻造、蜡染制作等苗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审美样式,开发出游客易于接受的文化旅游产品。西江旅游公司还直接吸纳300多名对于熟悉、掌握苗族歌舞、芦笙演奏的村民到公司参与“美丽元素”的构建。通过古歌演唱、迎宾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的参与,不仅直接让村民受益,还带动了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创新公司主导的高效市场化运作 为进一步活化旅游市场,提高旅游发展效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2009年,雷山县人民政府注资成立国有独资公司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西江苗寨景区的景观打造、经营服务和扩大客源市场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公司现已成为总资产17亿元,共有13个子公司,员工总数为700多人的旅游企业。对整个西江景区起到了引领文化,引领客源,引领市场,引领服务,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品牌塑造的带头示范作用,为西江的旅游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建立门票收益分配的共享制度 自2010年,雷山县委县政府就开始着手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奖励收益的制度化,即每年拿出18%的门票总收入以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的形式分给社区每户居民,从2009年至2017年,累计发放1亿多元,户均累计达7万元以上。西江旅游的开发者、管理者从社区利益出发,建立门票收益上的共享制度,是西江旅游扶贫的成功秘诀之一。 注重培育社区脱贫致富的主体性 为了鼓励、引导村民合理开发旅游,培育社区脱贫致富的主体性,早在2008年,雷山县委县政府以及旅游部门就对西江景区18户有意愿、有能力的农家乐接待户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帮扶,引导其参与旅游开发,进行各种旅游经营活动。经过十年培育,西江催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脱贫致富的内生主体,2017年在西江300多家农家乐接待户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西江本地人所经营。像“侯家庄”、“后粮仓”、“农民画家”、“卯得罗餐厅”、“阿浓苗家”、“阿幼民族博物馆”、“西江饭店”等都是当地村民自主经营的重要主体。这些众多的脱贫致富经营主体,构成了西江苗寨脱贫致富重要的内生动力。 盘活资产性收益提高村民创富能力 西江旅游扶贫十年的发展证明,依靠“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的制度性收益和打工的就业性收益只能解决大部分社区居民的脱贫问题,而致富或创富的重要源泉必须有资产性收益作为保证。西江苗寨景区十年旅游发展在脱贫致富上的巨大成效就在于,在旅游产业繁荣的情景下,村民的每一栋吊脚楼都有了现实巨大的经济价值,西江苗寨1/3左右的社区居民近十年来家庭收入急剧上升,能提前致富奔小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旅游盘活了房屋资产,使得每一栋房屋每年有了几万到十几万、甚至到几十万的租金收益,大大提高了西江社区居民的创富能力。 实施景区带村增强旅游扶贫辐射力,在2008年旅游开发不久,雷山县委县政府就开始实施“景区带村”旅游发展战略,从而使更多的周边村寨共享西江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作为国家80个“景区带村”的示范之一,西江苗寨的“景区带动”主要体现在产业带动、发展带动和就业带动三个层面。就产业带动和发展带动来说,由于旅游的迅猛发展,这几年西江苗寨景区带动了周边脚尧、连城、黄里等村寨的茶园种植规模,附近素有“银匠之乡”的控拜、麻料等村寨也因为西江游客数量的井喷,带动了银饰产业的扩张。在就业方面,西江苗寨景区附近各村寨有数以千计的村民不间断在景区内打工。此外,西江苗寨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的规模化效应,对于整个县域经济乃至周边县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正效应,发挥出巨大的旅游带动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