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3:11:27 中国民俗学网 刘铁梁 参加讨论
二、整体性与生活中的人 怎样来研究生活文化?其实是特别需要讨论的大问题。这还要从“民俗”概念说起,它不只是作为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我注意到日本学者岩本通弥的论文,题目是《以“民俗”为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2]尽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民俗研究的政治化倾向发出批评,但是也明确提出了关于民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认识。他说,柳田国男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将民俗作为对象,而是更加重视要建立起“通过民俗进行研究的学问”,认为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的民俗学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使我意识到,当民俗被我们所注意的时候,民俗也给我们指出了一种研究方法,指出了一条理解生活的路径,其原则就是不能离开人来研究生活中的文化。因为民俗是在人身上,人生活在民俗之中,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民俗的统一形态在于离不开人。其他一些人文学科虽然也都是在研究各种各样的人,但是直接面对的是那些文字或者实物,它们的主人并没有在场。民俗学直接面对的却是有主人在场的生活文化。不错,原先的民俗学也是将资料和人分离,通过对民俗进行文字的记录、整理、比较和分类,以而掌握了确认和解读民俗文本资料的一套方法。但是这种情况后来在各个国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学者直接在生活的现场中研究文化,接触大量的人。他们也改进了研究的方法,就是不满足于对文本资料做研究,而是将话语的文本和交流的语境联系起来,对民俗进行整体性研究。这里所说的整体性,并非指包罗万象的所有民俗文化,而是指不能把民俗从生活的整体中抽离出来。[3]今天的民俗学所研究的,不再是从人身上取出的民俗,而是变成了在人身上的民俗和与人同为一体的民俗。 生活的整体性,离不开生活中的人。应该说,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呈现出生活的整体性,而不是靠民俗事象的排列组合。早期民俗学者的工作却没有这样明确的意识,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民俗记录下来,且乐此不疲地进行积累,就像搜集古董一样。后来的民俗学者发现,这些资料已经不是他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正如阿兰·邓迪斯所言:“民俗一旦从口头传统中被记录下来就不再是民俗了,但它继续在时常欢快的道路上从一个讲述人传到另一个讲述人,从一代传给下一代。”[4]高丙中当年研究的一个潜在意义是,由于他倡导整体性地研究生活文化,而且也主张要改变只关心事象不关心事件的研究习惯,那么,人在生活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就必然会被凸现出来。生活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以最鲜活的、最本真的一些经验和感受,而这些经验和感受是与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纠缠在一起的,是被民俗所表达和所记忆的,所以你才没有办法将民俗看作纯粹客观的现象。也就是说,生活文化的整体性,其实是与作为生活实践主体的主观感受性联系在一起的,民俗作为交往的语言和手段最丰富和最充分地凝结了当地人心心相通的生活感受,所以才成为我们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的核心对象。民俗联结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成为人们彼此交往的纽带,所以民俗才体现出生活的整体性。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忽略了民俗与人不能分开的特质,忽略了民俗只有在当地生活中才能承载的内部意义和功能,因而过早地将民俗文化从生活中分解出来,作为“遗留物”来展览。所以说,“通过民俗的研究”,作为研究民俗的根本方法,关乎民俗学是否指向关于人的一种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分离的认识的问题,关乎民俗学是否可以确立服务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问题。这是很值得讨论的。 民俗学者的田野调查,不管是按照什么研究计划和希望获得什么资料,其结果都会是认识和熟悉了一些人,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将对方只是作为客观资料信息的提供者,而不是同时作为可以形成情感共鸣关系的朋友。通过与人面对面地接触而获取研究资料,当然不只是民俗学调查的方法,但是由于民俗学向来关注在特定人群、集团中的口头与行为的文化,即在一定交往关系中被拥有的知识和艺术,所以对于各种人物生活史的关心,就来得十分自然。于是生活史的书写便应该成为民俗志中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也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一些民俗志。 我认为,我们民俗学之所以可能与多学科对话,固然是由于研究对象上时常发生的重叠,和在观点、资料以及方法上需要相互借鉴,其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学科都需要由生活来做注脚,即如现象学的基本观点便是强调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世界具有优先性。民俗学作为扎根于生活的学问,可以给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面向生活的视角。一般来说,各学科都很难回避对传统民俗符号的形式、意义及其变化的理解与运用,所以需要参考民俗学的研究。民俗学的基础理论是以回归生活为学术的核心理念。换言之,民俗学的特殊性,不在于分到了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一杯羹,而在于其根本性的价值是对于生活整体的关照。民俗学最初的确不完全是这样考虑问题的,而今天我们就要从比较自觉和理想的认识上来发挥民俗学的长处,并以此为基点与其它学科形成更为有效的对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