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道德教化在现代史学的角色(6)

注释:
    ①钱穆:《维新与守旧》,《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年版,23册,第29页。
    ②胡焕庸:《南高精神》;陈训慈:《南高小史》,《国风》,7卷2期(1935),第25-26页;第54页;杨宽:《历史潮流中的动荡和曲折--杨宽自传》,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71页。
    ③王焕镳:《梅光迪先生文录序》,《梅光迪文录》,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30页。
    ④因为南高史学系学生出版的《史地学报》、《史学与地学》及《史学杂志》,均由柳诒徵写《序言》,这些学术期刊,多引介中外史地学知识,并提倡藉学术研究以保存中国文化,实践了学衡社标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口号。柳氏或任这些学报的编辑,或为指导员,可见南高史学的活动,实以柳氏及修读史学部课程的学生为中心。又有些学者称南高师生为“南派”、“东南派”、“传统派”,见王汎森:《价值与事实的分离?--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载氏《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380页。
    ⑤柳诒徵:《国史要义》,《民国丛书》本,据中华书局1948年刊本影印。此书没有《序》,而柳诒徵:《我的自述》一文,才录有此书的《序》,故转引自氏撰:《我的自述》,《镇江文史资料》,11辑,第9页。有关研究柳诒徵治礼学的生平及观点,见拙作《历史教科书与民族国家形象的营造:柳诒徵〈历代史略〉去取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内容》,载冬青书屋同学会编《卞孝萱教授八十寿辰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1-96页;《硕学名儒史坛泰斗--南京史学开山始祖柳诒徵》,载张宪文主编《民国南京学术人物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39页;《科学史学与道德史学的论争:以傅斯年与南高学者柳诒徵的讨论为例》,载山东聊城大学历史系主编《纪念傅斯年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聊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63页;《礼学与史学:柳诒徵史学理论之研究》,宋秉仁主编《史学与史识:王尔敏教授八十诞辰论文集》(广文书局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392页。参施耐德《民族、历史与伦理--中国后帝制时期史学之抉择》,《新史学》19卷2008年,2期,第63-82页。
    ⑥柳诒徵:《史原第一》,《国史要义》,第7页、第9页。
    ⑦柳诒徵:《弁言》,《中国文化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3页。
    ⑧柳诒徵:《江苏社会志初稿》,《国学图书馆年刊》,第四年刊(1931),总第1421页。
    ⑨柳诒徵:《历史知识》,《史地学报》,3卷7期(1925),第3页。
    ⑩柳诒徵:《史学概论》(原刊为1928年商务印书馆函授社国文科讲义),载柳曾符、柳定生编:《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柳氏在《历史知识》一文也认为:“历史为人类活动的经过事实”。《史地学报》,第3卷7期,第3页。
    (11)柳诒徵:《绪论》,《学衡》,第1期,总第6281页;参《绪论》,《中国文化史》,第1页。
    (12)《史术第九》,《国史要义》,第190页。
    (13)《史德第五》,同上,第88页。
    (14)《史德第五》,《史术第九》,同上,第205、200、211、88页。
    (15)有关“礼”的定义,见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第4页。
    (16)《史术第九》,《国史要义》,第9页。
    (17)《中国礼俗史发凡》,第613页。
    (18)柳诒徵:《礼俗篇》,载《江苏社会志初稿》,《国学图书馆年刊》,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版(据1928-1936年刊本影印),第四年刊(1931),第1371-1469页。
    (19)柳诒徵:《洪水以后之中国》,《学衡》,第48期(1925),第6582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