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摘要:壮族师公戏在广西流行的区域较广,它是多元文化影响下形成的颇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目前学界对师公戏进行研究的资料,反映出学者对师公戏起源、师公戏之师公称谓、师公戏之祖师三元等问题的不同观点、不同的见解,表明壮族师公戏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在多元文化的交融渗透下,师公戏的内容和表演形式逐渐变得厚重而丰富。
    关键词:师公;壮族师公戏;源头追溯;三元;
    作者简介:廖方容,女,四川内江人,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西南地区民族民间美术研究。
    

    壮族师公戏是在广西多地流行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戏种。桂北的临桂、河池、柳江、桂中的武鸣、宾阳、上林、马山、贵港,以及桂南的钦州、北海等地,皆有从事师公戏活动的师公班,各个地区的师公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体现出迥异的地方性特点。壮族师公戏是壮族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活化石,其发生及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壮族文化形态的演变。学界对壮族师公文化的关注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编撰工作的进行及田野资料的补充,师公戏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学界对壮族师公戏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师公戏经书及唱本研究、师公戏音乐及舞蹈研究、师公戏教理教义及仪式研究、师公戏传承研究、师公戏渊源及其流变考证、师公戏神祇系统研究,等等。其中,对师公戏的渊源及其流变的考证、师公戏神灵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是师公文化研究中的热点。
    一 壮族师公戏之源头追溯
    关于壮族师公戏的起源,学界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是壮族师公戏源于古代中原傩文化;二是壮族师公戏源于中原及楚地巫文化;三是壮族师公戏是壮族古代巫文化的自身发展;四是壮族师公戏源于古代壮族螺丝舞。
    第一种观点,壮族师公戏源于古代中原傩文化。较早提出该观点的是顾乐真先生,他在论文《从“古傩”到师公戏》中谈到古代傩文化与师公戏的关系,认为由古傩一脉相承发展来的民间“巫觋驱傩”活动是师公戏的直接形式。广西的巫觋活动是秦汉之后随着历代远征军的南下和中原人民的大量南迁传播而来的。师公戏始于太平天国以后,成形于民国初年。光绪二十五年(1879年)南宁师公艺人王恩才、周颜甫、王林茂等组成的第一个师公戏班“双彩凤”,标志着广西师公戏的正式形成。向群、梁丽容在论文《壮族师公戏渊源小考》中考察了师与巫、师与傩、师与道、师与说唱文艺的关系。对于壮族师公戏与傩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系,指出师与中原傩文化关系密切,师可能是傩的一个分支。贵县城厢人梁廉夫直接指出“行傩”谓之“跳师”。郭秀芝的论文《广西师公戏纵横谈》认为广西师公戏是中原傩文化地方化、民族化的结果。师公从民族歌舞中吸收营养,逐渐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师公歌舞。清代末年,从金田起义到辛亥革命,桂中一带的“跳师”逐渐从师公宗教活动中脱离出来,完成了由古傩到师公歌舞再到师公戏的演变历程。以上文章皆阐明了师公戏与傩文化的密切关系,认为师公戏是从傩衍生出来的。认同此观点并在该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还有唐济湘、谢桂联的论文《南宁平话师公戏概述》,丁世博、陈丽梅的论文《从传统剧目看傩与师公戏的渊源关系》等,文章分别从南宁平话师公戏及传统剧目中探寻古代傩文化与师公戏之间的渊源关系。另庞邵元的论文《柳州师公祭祀与戏曲》与《柳州师公“文坛”“武坛”祭祀活动初论》对柳州的师公祭祀活动进行了考查,认为傩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傩祭一傩舞一傩戏的漫长历史阶段,从傩祭到傩戏的形成的过程受到了戏曲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壮族师公戏源于古代中原及楚地巫文化。提出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壮族师公戏与巫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指出,该巫文化为中原及楚地的巫文化,并将“师”与“尸”做比较,认为“师”的源头为以歌舞娱神的巫文化“尸”。向群、梁丽容在论文《壮族师公戏渊源小考》中考查了师与巫的关系,谈到武鸣、上林、河池、贵县一带的壮族或汉族师公自称为巫士或巫,流传的师公手抄唱本上以“巫士某某传抄”为落款。并认为广西流传的师与古代中原及楚地流传的“尸”关系密切。于欣、金涛进一步论证了该观点,将师公舞与《九歌》作比较,从表演形式、舞蹈结构、神鬼不分的习俗、神祇系统等方面做分析,得出结论:壮族师公舞不是源于越地古巫,而是源于楚地巫舞。文章接着分析了源于楚地巫舞的壮族师公舞是怎样从楚地传入岭南的,认为楚文化已于春秋战国时期传播到广西桂北地区,随着楚文化的南移,楚地巫舞也同时流入广西桂林地区。康兵在论文《“尸”与戏剧的起源》中对中国戏剧的起源追溯至“傩”浅止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师公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尸”,它是师公戏最古老最原始的源头。壮族师公戏与巫文化在神祗信仰的内容、娱神的方式、歌舞形式等方面皆有着密切关联。上古时代中原及楚地巫术盛行,信鬼神重祭祀,巫术之风随着中原及楚文化的南下传播至岭南地区。
    第三种观点,壮族师公戏是壮族古代巫文化的自身发展。胡仲实在论文《广西傩戏(师公戏起源形成与发展问题之我见》中对师公戏起源于“尸”表示认同,认为它是古代巫教的自然演变。对于《九歌》与师公戏的关系,作者认为《九歌》虽已具师公戏的雏形,但广西的师公戏并不是直接对它的继承与发展。师公戏在广西壮族地区的形成,主要还是壮族古代巫文化的自身发展。在师公戏的历史演变上,主张广西地区的师公戏是沿着茅山教、梅山教、三元教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发展形成的。杨树喆在论文《壮族民间师公教: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中对师公起源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壮族民间师公教是在壮族先民“越巫”信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民间宗教,在道教传入之前,它处于自发宗教的发展形态气梁庭望在杨树喆出版的《师公•仪式•信仰一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专著的序中,也提出师公教是壮族原生性民间宗教,它是在秦汉时期越巫的基础上,吸收了道教及佛教的成分加以融合而成的。梁庭望及杨树喆的观点认同师公戏之母体师公教来自于巫文化,但认为其源头并非中原或楚地文化,而是广西本土之越巫。先秦时期,古瓯越、骆越人信奉鸡卜之术,鬼神祭祀之巫文化较为盛行。壮族师公教即是在越巫文化信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本土原生宗教,后演变为去宗教形式的师公戏。
    第四种观点,壮族师公戏源于古代壮族螺蛳舞。持此观点的是碧海先生,他在论文《壮族师公戏起源新探》中提出,把岭南的“师”归于中原的“尸”不免牵强附会。师公的“师”是壮语的译音,壮语中的“师”又可称为“西”,念Sei(粤语梳鸡切),指的是螺”。师公戏源于古代壮族螺蛳舞,师舞是壮族先民“乌浒”、“俚”、“僚”的原始艺术。壮族的唱师即是唱螺蛳,调师或者跳师就是跳螺蛳舞。该观点较为鲜明地肯定了师公戏的地方性特点,认为师公之“师”是源自本土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螺蛳崇拜。
    以上几种观点主要从师公戏的神祇体系、仪式构成、唱本唱词、舞蹈形态等方面进行考证,由此形成师公戏起源外来说及本土说的不同见解。师公戏起源的多种可能性,证明了文化现象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某些因子的相似性及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借鉴的客观规律。毫无疑问的是,壮族师公戏作为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不管其肇始之初有着怎样的源头,但在其发展及成熟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汲取和接受。
    二 关于壮族师公称谓的不同看法
    在壮族师公戏及师公文化的研究中,对师公称谓的讨论也是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目前学界对其称谓有三种说法,碧海所认为的“师”为壮语Sei之螺蛳的音译可视为其中一种。作者在文章中谈到壮族师公又被称为“师苟”,即螺蛳的头部。其所收徒弟称为“师勒”即小螺蛳。螺蛳曾作为壮族民间普遍信仰的图腾,广为推崇。且贵港市一带流传有螺蛳花王和特伽结合繁衍和养育了壮族先民的传说,壮族人民对螺蛳怀有深厚的感情,蛳即为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两种看法。
    一为壮族师公戏之师即为“尸”持此观点的学者较多。顾乐真在其论文《从古傩文到师公戏》之注释中提到《邕宁县志》称:“乡间则于元宵前三日,举行春傩,演尸公,放花炮。”另引《灵山县志》、《上林县志》之尸公的记载,以此说明“师公”即为“尸公”。作者从两方面分析了原因,一是“尸”同“师”音相转,二是宗教祭祀活动时,是需要有人装作“尸”的,故称“尸公”亦通。康兵在论文《“尸”与戏剧的起源》中谈到,“师公”原本就叫“尸公”,二者是相通的。由于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原因,或者因为谐音的关系,“尸公”一词在文字表达上日渐被“师公”取代。持相同观点的有潘建、向群、梁丽容等,认为师与尸存在着内涵及称谓上的关联。
    第三种观点是师为壮语sae的音译,杨树喆在论文《试论壮族师公的“师”是壮语sae的音译——壮族师公文化研究之二》中对师公称谓中的“师”来源于汉族古代祭祀中的“尸”持否定的态度,作者通过地方志及壮语语音的考察,认为师公之“师”、“尸”或“筛”皆为壮语sae的音译词,意为能说会道的或聪明的人。
    从以上对壮族师公之“师”称谓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导致其不同称谓的原因除与师公文化及其由此演变而来的师公戏在源头上可能存在的差异外,另一方面则是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及传播客体之间的关系会对文化现象本身产生较大影响。
    三 关于壮族师公戏袓师之“三元”的不同见解
    壮族师公戏中的神祇较为繁多,既有壮族神话英雄、民族英雄,也有外来神。其神祗系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多神体系。以壮族民间流传的神为主要的群体,兼有道教中的神及上古时期创世神话中的神。二是地域差异。不同的地区信奉的神灵有所不同。三是泛神论。建功立业者可视之为神。如令公李靖、柳侯文惠柳宗元、朱千岁、莫一大王等都为师公戏中的神灵。师公戏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元”祖师,对于祖师之三元,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三元为周朝厉王、幽王时代的“谏臣”。根据贵县东龙镇古达村壮族师公韦行诀收藏的世传师公经典《请圣科》(手抄本),上面载有“三元三圣号真君,周兴幽厉作谏臣,辞职参师成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的唱词。据此经典得知,师公之鼻祖三元为周朝之谏臣。于欣、金涛在其论文《广西师公舞的不同形态与源流》中提及谏臣名为唐宏、葛雍、周武(或作周斌,又作实)死后为神,各地均有其庙。
    第二,三元为梅山教派祖师神,即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张声震在出版的壮学丛书总序中提出此种说法。但梅山教的祖师普遍认同的是开山五郎,对于开山五郎与三元的关系,于欣、金涛谈到广西桂中地区各民族师公所信奉的三元教(即师公教)与梅山峒民的梅山教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其始祖从开山五郎演变为唐、葛、周三元,是桂中师公艺人的创造。
    第三,三元为到梅山学师的唐、葛、周。据贵县壮族师公潘启松收藏的《唱三师》唱本(方块壮文本记载,有一妇女命中剋夫,到二十八岁就嫁了三个丈夫。第一个丈夫是唐干,生下第一个孩子即上元唐将军;第二个丈夫姓葛,生下第二个孩子即中元葛将军;第三个丈夫是周道,生下第三个孩子即下元周将军。母亲把他们送到梅山学法,三兄弟在梅山学了一年零六个月,回到家里择日戒师:正月十五上元戒,七月十五中元戒,十月十五下元戒。世传壮族师公何福书所收藏的《唱三师》唱本(汉文本)载,母亲生我三兄弟,原是同母不同(父亲。第一嫁着唐家子,生得上元唐将军,后生得中元葛将军及下元周将军。三兄弟同去梅山学法,学成后神通广大,求雨、治病、驱邪,为三元师。莫社光、梁丽容在论文《从师公到师公戏》中也提到了以上两个版本的唱本,认为三元的职责一是求雨、二是治病、三是驱邪。
    第四,三元为到灵山学法的唐、葛、周。流传于广西马山县白山镇新汉村的师经《姓母唐公唱》载:刘婆之女先后嫁给唐公、葛公和周公,分别生下唐宏、葛文度和周斌。同母二兄弟唐、葛、周去灵山学法,佛祖不收留,建议他们到人间做师公。三元到吴国当总兵,被吴王封为仙人。此观点认同三元为唐、葛、周三兄弟,但学法之地是灵山。灵山为佛教圣山,说明了师公文化与佛教的关联。对于兄弟三人上灵山所学,文中提到“三元曾受皇帝之托,上天求雨救凡民”。由此可以看出,三兄弟所学为求雨等术,学有所成具有神通法力。
    第五,三元为道教之天官、地官、水官。师教中的三元,与道教中的“三官”完全一致。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据贵港市壮族师公艺人韦行诀藏本《请圣科》:本师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倪彩霞的论文《师公戏的“三元”祖师考》就“三元”是如何进入师公的信仰体系的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提出道教神祇“三元真君”在宋以后随着汉文化的扩展和渗透,进入瑶族的宗教信仰,并随着瑶族迁移进入广西十万大山,发展成“师公戏”的祖师神。
    从以上对壮族师公戏祖师之三元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壮族师公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傩文化、巫文化、道教、佛教、梅山教、儒家思想等,都为师公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师公戏的内容及形式得到了有益的扩充。另外,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壮族师公戏文化在其发生之初有着对其他文化的借鉴或者神灵上的借用。如第二种观点所谈到的梅山教的祖师开山五郎被借用到了师公文化中,但在称谓上,改较为世俗之称谓开山五郎为唐、葛、周之三元,以利于传播,壮大其力量。
    通过对壮族师公戏之起源、称谓及其祖师三元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出:壮族师公戏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了如桂北灵川、全州的跳神以及岭南跳岭头等形式。
    (原文刊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1卷第5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