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史》乃是江户时代水户藩编纂的汉文纪传体日本史。1657年,水户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园(1628-1701)在江户水户藩邸设立史局。当时,德川幕府统治者也支持修史活动,这为他组织编修《大日本史》提供了条件。明治三十年(1897)基本完成,明治三十九年(1906)出版,历时250年。此书记载了神武天皇即位至南北朝终结的日本史,分本纪、列传、志、表四部分,合计三百九十七卷(另有目录五卷)。此书乃日本官修最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在日本史学史、文化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此书多方面模仿了中国纪传体史书:首先,《大日本史》模仿了中国纪传体正史为天皇立本纪。其次,《大日本史》列传对中国正史有模仿,有变异。如模仿中国正史中的“儒林”、“文学”等传立“文学传”;仿“孝友传”、“孝义传”、“孝行传”等立“孝子传”;仿“忠义传”立“义烈传”等。再次,《大日本史》的《志》根据日本特点,对中国纪传体史书中《志》的体例进行改进,列十志,包括“神祇、氏族、职官、国郡、食货、礼乐、兵、刑法、阴阳、佛事”十类。其中“神祇”和“佛事”两项,乃根据日本神道教和佛教情况而编写的,《阴阳志》则载录日本历史上的灾异和历法,类似于中国“正史”中的《五行志》和《律历志》;“食货”、“礼乐”、“兵”、“刑法”等几项,则是中国纪传体史书中常有的。“表”亦类似,其有《臣连二造表》、《公卿表》、《国郡司表》、《藏人检非违使表》、《将军僚属表》,这五表明显是按照日本历史而设的。另外,《大日本史》论赞也借鉴中国正史而展开的。最后,在义例与正统方面,我国古代正统论是应王朝更替而产生的,这与皇统万世一系的日本有着根本差别。故《大日本史》既有模仿中国史书的特色,也有自身特征。《大日本史》有“三大特笔”:一是将原被奉为天皇的神功皇后归入《后妃传》;二是为被其叔父大海人(天武天皇)举兵叛乱所推翻的“天皇大友”立本纪;三是在南北朝问题上,裁定南朝为正统。在日本政权分裂的南北朝时期,有讨论正统问题的必要,但其确定政权正统的标准有异于中国--它是以神器和大义名分为标准。所以,“《大日本史》虽借用中国正统正闰之成语,而所谓正统意义,正统标准,则为日本之特殊思想。”(34)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正统论思想传到日本后,在其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发生了变异。 越南古代史书体裁也是在中国史书的影响下而生成的,主要采用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其中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乃汉文编成的《大越史记全书》,此书是研究越南历史最重要的史书。该书于后黎圣宗洪德年间(1470-1497),由吴士连编纂,收录了自鸿庞氏时代以来的传说及史实,最后于1697年,由黎僖负责增补至后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历时二百多年,全书二十五卷,分外纪全书、本纪全书、本纪实录三部分,是越南历史上最重要的编年体通史。此外,越南阮朝效仿明代,建立了官方撰修实录的制度,现留存584卷《大南实录》,乃是越南阮朝历代皇帝的编年体实录,记录了阮朝历代国王、宗室、贵戚、诸臣、忠义、列女、高僧、逆臣、奸臣等等不同类型人物的事迹,涉及近代越南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史料。 总之,朝鲜、日本、越南古代史书体裁,皆是模仿或借鉴中国史书体裁的,无论是官修实录、纪传体、编年体等体裁的史书,还是私修编年体等各类史书,皆是对中国史书体裁的模仿,正是在中国史书的影响下,周边各国才逐渐出现其自撰史书,逐渐形成其史学特色。 四、余论 在传统的东亚世界,支配各国修史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要塑造本国与本朝的正统性,而支配这种正统性的思想观念就是儒家思想。“尊王黜霸”、“尊华攘夷”等儒家理念,是各国所遵循的基本思想,贯穿到整个东亚的史学发展历程之中,其核心理念就是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思想,这是传统东亚各国修史的共性。而进入近代时期,随着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民族压迫与民族觉醒,同时发生,传统意义上的“尊攘”思想转化为民族主义思想的动力,成为东亚民族主义史学的源发动力,因而导致东亚民族主义史学非常发达。在西方的冲击下,无论是最早走向现代化的日本,还是被完全殖民的朝鲜和越南,以及半殖民的中国,民族主义史学都伴随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东亚史学的主要特征。 同时,近代东亚的史学交流出现了较大变化,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反之,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挫折,因而日本政治文化就成为中国士人学习的对象,许多中国志士仁人东渡日本,积极学习日本的先进文化,梁启超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从日本输入西方的一些史学观念,对中国史学界产生深远影响。而处在殖民时期的韩国士人,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促进了韩国近代民族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注释: ①[日]西嶋定生:《東アヅア世界と日本史-闗連諸學からのアプロ》(雄山阁刊《歷史公論》,1975年1月-1976年11月连载)。 ②参见王勇等著:《中日“书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③[汉]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58页。 ④[唐]令狐德芬:《周书》卷49《百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⑤[唐]李延寿:《北史》卷94《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15-3116页。 ⑥[五代]刘昫:《旧唐书》199卷上《东夷·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20页。 ⑦[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汉城:保景文化社,1986年版,第11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