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何斯琴]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


    摘要:传统婚礼有着亦礼亦俗的文化内涵。中国当代的传统婚礼实践有着复杂面相:乡村婚礼出现了许多时尚元素,但其基本构架并未发生实质变化,仍与传统婚礼一脉相承,沉淀着许多历史深远的礼俗,亦凸显了地方文化特色。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中,政府、媒体、地方文化人合力将传统婚礼非遗化、资源化,对其进行以雅化、文明化为宗旨的再造。儒家婚礼的主动复兴则是对儒家婚礼内在精神的张扬。传统婚礼的当代实践还体现出重建人伦价值的文化自觉。包括传统婚礼在内的传统礼仪的重建,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人伦焦虑和文化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婚礼;当代实践;礼俗再造;价值重建;
    作者简介:何斯琴(1984-),女,江西抚州人,民俗学博士,福建工程学院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人文学院讲师。(福建福州,350118)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4AZD120);福建省教育厅社科一般项目“宋代以来福建地区民间礼仪文献与礼仪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AS150393)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传统礼仪研究方兴未艾,突破了传统经学研究范式,引起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共同关注。新时期的传统礼仪研究强调将“礼仪”置于中华文明演变的语境之中,探讨“礼仪”的生成机制、文化逻辑与独特性,并思考传统礼仪所蕴涵的理论价值与普适价值,及其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对传统礼仪的关注,自民俗学兴起之时便已开始。基于学术传统与问题意识,民俗学的传统礼仪研究尤为关注礼俗互动,在田野调查和史籍考辨的基础上,探讨传统礼仪与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也是当下传统礼仪研究不可或缺的视角。唯有深入观察传统礼仪在当下的传承与实践,才能更清晰的思考传统礼仪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找到延续传统的可能路径。
    自清末以来,“文明婚礼”兴起,有识之士倡导取法欧美,变革传统婚礼,呼应时代思潮。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尤其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中国人的婚礼选择渐趋多元。与20世纪初西化的“文明婚礼”风尚相映成趣,当代社会传统婚礼越来越受青睐。基于对河北、福建、山西等地的田野调查,本文尝试以历史民俗学的视角,对传统婚礼的当代实践进行探讨,呈现多重语境下传统婚礼实践的复杂面相,并探讨传统婚礼当代实践的价值内蕴及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礼仪重建的可能性与路径。
     一、亦礼亦俗:传统婚礼的演变与知识传递
    探讨传统婚礼的当代实践,需先明确何为传统婚礼。传统婚礼并非变动不居的民俗事项,也不仅仅是一种人生过渡礼仪。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是制度、法律、思想以及社会不同人群生活的交汇点。传统婚礼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礼仪制度、儒家思想和民俗生活互动的产物。礼制深入生活,时俗又融入礼制,礼俗互动铸就传统婚礼亦礼亦俗的文化内涵,既庄重又喜庆热闹的风格;既传达着儒家的人伦观念,又承载着民众趋吉祈福的心愿,体现着人生过渡的仪式内涵。因此,需将传统婚礼置于礼制史、礼学思想史以及民俗史之中综合考察,梳理其演变及特点,作为探讨传统婚礼当代实践的基础。
    第一,传统婚礼是中华礼乐文明一部分,在传统礼仪系统之中乃众礼之本,也是人伦之本,是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根本。《礼记·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郊特牲》又云:“夫昏礼,万世之始也。”《礼记·内则》则云:“礼始于谨夫妇”。无论是在礼经、礼典,还是宋代以来下于庶人的家礼之中,婚礼都是礼仪制定者所殷殷致意的。传统婚礼有着超出个人生命成长,关乎家族、社会、天下秩序的重要意义。
    第二,《仪礼·士昏礼》作为经典,是儒家在周代古礼的基础上所构建的体现儒家思想和秩序伦理的礼仪空间,重在儒家婚礼意义的呈现。随着礼制被重新确立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仪礼·士昏礼》在后世的礼典制作、文人礼书撰作中,都具有典范的作用,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礼仪结构和框架,以及思想基础,也是儒家士人探讨婚礼、变革婚礼的起点和参照。尤其是《礼记·昏义》所概括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的“六礼”,成为后世对传统婚礼的基本概括。随着婚礼文书如庚帖、礼帖等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三书六礼”则成为对传统婚礼的最精当的概括,流传至今。
    第三,过于繁复的《仪礼·士昏礼》,难以行用于日常生活,历代文人都致力于将古礼与日用融合,以使礼仪行用于世。这些士人所参与的文本书写活动,使得礼与俗之间分野变小,界限变得模糊。书写文本与生活的互动,也成为传统婚礼实践的重要特点。尤其是宋代以来,随着皇权与士人阶层积极向下推行礼仪,礼仪与民俗有着更深的融合,儒家礼仪也更为深刻的影响着基层社会。
    中古时期的“吉凶书仪”是将儒家礼仪与民俗生活相融合,对礼仪进行简化和庶民化的礼仪实践范本。其中婚礼以《仪礼·士昏礼》为基本骨节,大大简化仪节,并揉入了大量民俗所流行之婚仪。朱熹《家礼》则是宋代以来的新礼仪经典,被视为化民成俗的范本和民间行礼的指南。《家礼·婚礼》的正文十分简略,不订“厅寝户牖”、“庭降阶升”的繁礼缛文,简明扼要,仅有议婚、纳采、纳币、亲迎、妇见舅姑、庙见、婿见妇之父母等七个仪节,多有从俗从时从简之处。元明时期其它家礼类礼书对婚礼的制定大多遵循《家礼·婚礼》的框架,同时融合时俗或地方传统。
    宋代以来,民间坊刻发展,大量刊印日用类书,分门别类辑录日用知识,以资四民生活参考。婚礼是其中固定门类,辑录与婚礼相关的各种知识,包括婚礼仪节,嫁娶条例,婚礼中所使用的各类文书格式、范本,仪式中的联语诗文赞词等,以及关于婚礼的术数知识,展示了较切于日常生活的传统婚礼知识系统,“颇资应用”。随着《家礼》的深入民间,《家礼》更加的日用化,出现了许多以家礼名之实则为日用类书的礼仪指南,深刻影响基层社会的礼仪实践。如清代张汝诚编撰的《家礼会通》、清代吕子振所编《家礼大成》,以及各类命名为“礼仪便书”、“家礼簿”、“酬世锦囊”的刊刻或手抄文献。除了基本的礼仪仪节,这类日用礼书中还包括各类帖式、婚联、歌谣致语等实用知识。
    儒家经典、文人礼书、民间日用类书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婚礼的书写传统,记载着传统婚礼的历代演变,传递着传统婚礼知识与价值观念。这一传统以《仪礼·士昏礼》为蓝本,旨在为婚礼的实践提供文本指南,以切于日用为特点,呈现出礼俗交融的特点,共同构成了传统婚礼亦礼亦俗的庞杂丰富的面貌。考诸历代方志对婚礼的记载,大都呈现出上述亦礼亦俗的特点,婚礼的基本框架承载着相沿成习的风俗与地方文化传统,尽管看似样态丰富,其结构、观念与意义并未有根本差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