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张阳阳:双语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可能:基于“意识三态观”框架的讨论(10)


    [16]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2-41.
    [17]滕星.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J].民族教育研究,2000,(1):5-25.
    [18]马戎.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J].中国藏学,2011,(2):108-139.
    [19]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5,(4):106-112.
    [20]邓佑玲.双语教育与文化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13-119.
    [21]王华菊.蒙汉双语教育政策运作中参与者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7.
    [22]钱民辉.意识三态观:民族研究的新视野[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0-83.
    [23]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4]朱志勇.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下):分析与讨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7,(3):44-55.
    [25]巴战龙.裕固族学校教育功能的社会人类学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6,(6):37-44.
    [26]阳妙艳.从“内地求学”到“返藏工作”:对内地西藏班毕业生学校教育与族群认同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2):17-25.
    [27]朱志勇.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的建构——内地西藏班的个案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2-88.
    [28]袁同凯.论学校民族志的研究取向——对少数民族儿童学业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理论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2007,(4):5-14.
    [29]滕星.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17.
    [30]张霜.社区、家庭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文化距离——贵州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人类学个案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2-16.
    [31]马戎.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和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29-136.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