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全书译文呈献——关于日本民俗学何去何从的两代人之间的对话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5:11:05 中国民俗学网 福田亚细男 菅丰 参加讨论
·主持人语· 从本期开始,将分期连续刊登由福田亚细男、菅丰、塚原伸治合著的日文著作《「二〇世紀民俗学」を仱暝饯à毹D私たちは福田アジオとの討論から何を学ぶか?(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福田亚细男、菅丰、塚原伸治著,岩田书院,2012年)的全书译文,日译汉的工作由赵彦民(山东大学)、陈志勤(上海大学)、彭伟文(浙江师范大学)共同完成。该书是对2010年7月31日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举行的、主题为“超越福田亚细男——我们能够从‘20世纪民俗学’实现飞跃吗?”的现代民俗学会第六回研究会的全程讨论记录。 2010年5月下旬,东京大学菅丰教授发来邮件,希望在中国民俗学网上登载他所策划的现代民俗学会第六回研究会的预告信息。除了现代民俗学会官网上第六回研究会“预告信息”之外,菅丰教授还特地为中国民俗学同仁介绍了这次研究会的来龙去脉——“背景综述”,于2010年6月10日在中国民俗学网上发布。因为具有历史的、机构庞大的日本民俗学会运作程序的繁琐,主要由中青年为主的民俗学者发起并于2008年成立了现代民俗学会,旨在超越过去面向未来。根据“背景综述”可知,这次现代民俗学会第六回研究会,是在主题为“民俗学的危机——现代民俗学应该思考的问题”的现代民俗学会第一回研究会(2008年9月20日)以及主题为“再见了‘民俗学’——面向新的《民俗学》的再建构”的日本民俗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第一次报告会(2008年9月14日)以来历经各5次研讨会的基础上,在首先对至今为止以柳田民俗学为主的日本民俗学进行反思的前提下,与过去的民俗学(20世纪民俗学)进行正面碰撞的两代民俗学者之间的一次对话。 因为日本民俗学会老会长福田亚细男教授在柳田民俗学之后的巨大成就和卓越贡献,要超越过去的民俗学而构筑新的民俗学是绕不开福田亚细男教授的。所以,在菅丰教授的“软磨硬泡”之下,福田亚细男教授站到了与中青年民俗学者对话的前沿。虽然福田亚细男教授和菅丰教授对于民俗学今后的走向有一些分歧,但作为两代人代表的两位学者对于“民俗学危机”是具有共同认识的,为了唤醒后来者在如此警觉中奋起,也是促成现代民俗学会第六回研究会能够顺利举行的一个前提。因为现代民俗学会第六回研究会的主题把福田亚细男教授作为超越的对象,不仅在中国甚至在日本都望文生义引发了一些误会。但正如这次研究会从一开始所贯穿的那样,并不是一次批判福田亚细男教授的活动,而是基于一个明确的目的:通过“有意识的继承‘20世纪民俗学’”以及“舍弃‘20世纪民俗学’建构新的民俗学”这两个方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表面化,使之转换成为有关今后的民俗学讨论的一个平台。而对于这次两代人之间的对话,如果一定要论输赢的话,结果究竟怎样呢?在一次私人小聚上,当时研究会的亲历者彭伟文以半开玩笑的方式,用“完败”一词向菅丰教授确认,菅丰教授也欣然接受。因为福田亚细男教授认为:作为时代产物的旧民俗学如果不再被需要,就应该干干脆脆地消失,没有必要苟延残喘,你们可以去创造一个新的学科。而面对这样的坚持,正在为构建新民俗学努力的菅丰教授这一代的民俗学者,却还未能提出明确的新学科的方向。 《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全书,除了书前的“序言”“序章”以及书后的“与现场观众讨论”“结语”“后记”以外,正文部分共分为六大课题,与研究会当日讨论的六大主题相同:课题1.民俗学的定义问题;课题2.民俗学的方法问题;课题3.传承母体论的问题;课题4.民俗学的国际性问题;课题5.民俗学的调查论问题;课题6.民俗学的实践问题。 处于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中国民俗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正在经历洗礼和创新,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展现了自身的能力和作用,对此,菅丰教授曾经提到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表达学习中国民俗学的一种态度。日本民俗学的这次为了超越过去面向未来的两代人之间的大讨论,对于中国民俗学来说,也有必要思考一下“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这个问题。在全书译文呈献之后,施爱东研究员作为当时研究会的亲历者将为此撰文总评,敬请期待!另外,关于这次研究会的现场情况,2010年8月1日开始的在中国民俗学网民俗学论坛的“东瀛论剑:日本民俗学的巅峰对决”中有具体介绍,可资参考! ——主持人:陈志勤 ·《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 序言 序章:为民俗学的衰颓而悲哀的福田亚细男 民俗学的定义问题 民俗学的方法问题 传承母体论的问题 民俗学的国际性问题 民俗学的调查论问题 民俗学的实践问题 与现场观众讨论 总括 (本书译文连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4期至2018年第4期,详见各篇文内详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