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中国民族语言识别:分歧及成因(6)


    为进一步说明中国语言方言词汇语音形式的相似度,表9列举了汉藏语系汉语、藏缅、侗台、苗瑶诸语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满-通古斯诸语族和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等中国主要语族代表性语言或方言数词1-10的语音形式,这些数词可以100%地确定为相关方言甚至语言之间的同源词(除侗台语的数词是汉语借词外),但是由于词汇相似度并不取决于词语是否同源,因此不同语族的语言和方言词汇语音形式相似程度的差别可能甚大。如表中词语的实际音值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之间的词汇相似度,要明显地高于南方汉藏语系汉语、藏缅、侗台、苗瑶语族语言的方言之间,而其中苗瑶语族苗语的方言差异又是最大的。因此说明如果采用词汇相似度以及基于词汇相似度的通话可懂度标准识别语言,中国南方诸语族语言的数量和层次将极大地增加。
    语言首先是人们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所以一般来说用是否可以交际或通话的标准来区分语言和方言确实体现了语言基本的社会功能;同时语言也有使用群体身份相互认同或不认同的社会符号功能,所以即使可以交际或通话的语言变体,使用群体互相不认同也不能视为同一种语言。这种可以通话却互不认同同一语言的现象看似离奇,但在世界各地却十分普遍,不胜枚举。然而在技术上,语言可懂度和语言认同度标准的可操作性却并不高,这是《世界民族语言志》语言识别结果时常会受到诟病的主要问题。
    再看中国国内民族语言学界区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并非与国外的标准截然不同。比如其一,国内注重语言使用者“民族身份”对语言身份识别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与说话人对“民族语言群体认同”的标准有不谋而合之处。因为根据中国“民族”的定义,共同的语言是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和条件之一,反之由于民族是语言使用的主体,语言识别也要参考语言群体的民族身份,也即中国的“民族群体”与“民族语言群体”有相当程度的交集。
    再如其二,国内学者强调的“同源词”对语言识别的作用,也与方言通话可懂度所基于的“词汇相似度”标准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当理想的“同源词”不仅语音音类对应整齐,而且音值对应也相似时,“同源词”对语言识别的作用会十分明显,例如表9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乌孜别克语数词的音值高度相似,如出一辙。不过从理论上说,“词汇相似度”是纯共时的语言范畴,与属语言历时范畴的“同源词”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发生时间晚的词汇借用对“词汇相似度”的贡献一般要比发生时间早的“同源词”更大,例如表9侗台语族的傣语和侗语数词的音值之所以相似度很高,就是因为它们都是汉语的借词(傣语的“一”“五”除外),而真正的侗台语母语数词的语音形式早已演变得面目全非或消失殆尽了。
    ①《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汉藏诸语(Sino-Tibetan languages)、阿尔泰诸语(Altaic languages)、苗瑶语言(Hmong-Mien languages),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browse/Society/Languages。
    ②维基百科(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语系(Language family),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_family。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辑部 201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1988 《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编委会 2009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
    [4]艾磊(Bryan Allen) 2004 《白语方言研究》,张霞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5]陈康 2010 《彝语方言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6]陈士林等 1985 《彝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7]法兰克·布莱尔 2006 《双语调查精义》,卢岱译,北京:民族出版社.
    [8]黄行 2009 《语言识别与语言群体认同》,《民族翻译》第2期.
    [9]金理新 2012 《汉藏语系核心词》,北京:民族出版社.
    [10]李方桂 1973/1980 《中国的语言和方言》,梁敏译,《民族译丛》第1期.
    [11]孙宏开 1998 《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北京:民族出版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2]孙宏开 2017 《全球语言知多少?——有关语言识别和语言与方言界限的讨论》,载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语言资源与智能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7月15-16日.
    [13]孙宏开,胡增益,黄行 2007 《中国的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
    [14]夏征农,陈至立 2009 《辞海》(第六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5]徐琳,赵衍荪 2009 《白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6]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城市大学 2012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7]Lewis,M.Paul,Gary F.Simons,and Charles D.Fennig(eds.).2009.Ethnologue:Languages of the World.16th edition.Dallas:SIL International.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