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普忠良 普晋:伪满洲时期的“协和语”研究(4)


    三、伪满洲时期“协和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表现形式
    以下是伪满洲时期经常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频繁使用的一些“协和语”例句或例句。
    (一)口语“协和语”例子,如:
    1. 你的帮我,我的钱的大大的给。
    2. 护士说:“一个的不行,一个的不吃两个的吃。”我被她逗笑了:“你象个日本人。”她一本正经地说:“我的,日本人。”
    3. 她们都释然地笑着说:“关系的没有。”
    4. 一天,德田、早山、间山一起对我作动员工作,劝我:“努力的吃。”、“勇敢的吃。”还要我想吃什么尽管告诉她们,医院一定能满足我的要求。
    5.“是要这样,友好,永远的要,战争,永远的不要。日本很多人家,离散的有,死亡的有……”德田又落泪了,我已能理解,她的眼泪、同情、痛苦、悲哀、几种成份都有,但此时这眼泪,恐怕主要是由于想家。
    6. 还有一些日语:吃饭是“米西米西”;征求别人意见是“那你”;有人敲门是“什么的干活”;给别人添恶心是“卫生丸新交的给”。
    7. 柴山一边打着饱嗝儿,一边挥挥手用那种新流行的“协和语”说:“腰细! 我们今后大大地合作吧!”
    8.“有的,有的,小小的有的,……”吉冈含含混混回答着,转移了话题。
    9. 电影院的“太平门”,仍有用“非常口”的。
    10. 电车、乘客大汽车的“客满”“满座”的标牌,仍写着“满员”字样。
    11. 一些调查、统计表格的“年龄”格,还有人写为“× × 才”“即 × × 岁”)。
    (二)书面“协和语”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是一个殖民政策高压下的不平等的双语社会,“协和语”作为奴化政策的产物,其中夹杂着大量的日语词以及生造词。这些日语词和生造词既有基本词,又有一异词,最明显地体现了“协和语”的杂揉性质。书面的“协和语”词汇主要体现在杂用日语词、生造词以及改变汉语词原义及词义混杂等方面。
    杂用日语词的例子,如:
    1. ……所命表题之名称是最普通的而且是一般化的名称。(稿)
    “表题”是协和语,意思和“标题”一样,另外还作书名、题名等解。汉语里没“表题”这个词儿。
    2. 根据情况及本志望……。(稿)
    “志望”是日语,意思是“志愿”“愿望”,汉语没有“志望”这个词儿,宜改用“愿望”。
    3. ……其成绩盖如下记。(讲义)
    “下记”是日语,汉语习惯用“下述”。
    4. ……局所所见及各方面调查结果 ……。(稿)
    日语“局所”同“局部”,汉语则只用“局部”。
    5. ……尚要数日间(讲义)
    “数日间”意思为“数目”或“儿大”。
    6. 施行同样方法,约 30 分间。
    “30 分间”意思为“30 分钟”。
    7. 料(费):电话使用料改正。
    8. 料理(菜、炒菜):料理屋漏捐被罚。
    9. 出荷(交公粮):农产出荷特配物质。
    10. 放送(广播):锦县无线电台放送开始。
    11. 邮 便 ( 邮 政、邮 电): 日 邮 便 业 务 协 定修正。
    生造词,如:
    12. 提涨(提价):对映画观览票值,关东州并不提涨。
    13. 畅茂(盛茂):全般作物生育畅茂。
    14. 振刷(振奋):振刷精神。
    15. 镇和(镇压、缓和):极力镇和不稳情势。
    16. 纷投(纷纷参加):少年纷投飞行兵。
    改变汉语词原义,词义搭配混乱的,如:
    17. 本质(性质):关于大同媒之本质。
    18. 扩充(光大):像这样的亲和协助,扩充起来,能够增进彼此的幸福。
    19. 宏大(大):本号新筑最宏大之楼房现将旧址南柜迁移至监通九十三番地而北柜仍在奥町旧址……。
    20. 图谋(谋求):……所以人总要正大自己的精神,专心做职业,努力图谋那改良进步,才好。
    21. 水准(标准):本年的植树、由于官民一体之努力、相信是达成了水准工作……。
    语言接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借用或吸收外来词的现象。从以上的“协和语”例子中可以看出,日语中有许多用汉字书写的词,汉语在吸收日语词时就按照汉字的形体把这些日语词借来,以丰富自己的词汇。而汉语中的日语借词都是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来表示的事物的,如“干部”、“场合”、“手段”、“景气”等。而伪满洲时期的“协和语”中的大量的日语词,汉语中本来就有自己相应的同义词,可是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政策高压下,很多讲“协和语”的人不用汉语词而用日语词,结果使所表达的句子的语法结构、风格变得杂乱或难懂。因此,“协和语”语言杂用特点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汉语词汇系统的规范性。特别是那些生造词和改变汉语原义的词更使汉语规范受到更深层的破坏,产生表义上的不明确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