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理论 >

方李莉: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4)


    四、从乡村到城市的艺术人类学
    传统的人类学主要是研究遥远的“异文化”和“他者”,这一传统与中国的研究相结合后,主要表现的是对乡村和少数民族的研究。因此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也是从乡村及少数民族艺术开始。但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农民工进城、旅游业的开展等新的因素出现,传统的乡村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开始受到城市艺术的影响,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也将乡村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带到城市,于是代表城市艺术的大传统和代表乡村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小传统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开始受到关注。
    艺术人类学的田野也不再局限于乡间,城市艺术田野进入了人类学学者们的视野。于是出现了一批城市艺术民族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艺术区的考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批博士论文。如刘明亮的《北京798艺术区:市场化语境下的田野考察与追踪》、金纹廷的《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区比较——以北京798艺术区和首尔仁寺洞为例》、秦宜的《当代艺术的三重读解场域、交往与知识权利——中国宋庄》、王婧的《声音与感受力》等。第二部分是对传统艺术手工业城市的考察。如笔者的《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为例》、郭金良的《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景德镇老鸦滩陶瓷艺术区的民族志研究》、荣树云的《杨家埠年画考察》等。第三部分是对城市艺术田野的理论思考与总结。如笔者的《城市艺术区研究所带来的人类学挑战》、洛秦的《“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等。
    通过以上的考察与研究,我们看到,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场脱离传统文化概念的发展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不再存在具体的时空边界,许多文化是“通过共同身份、共同话语、共同时间来区分群体”。(52)如798艺术区的前身是一座废弃的工厂,宋庄的前身是位于北京城乡交界处的一座村庄。前者是因为里面集中了许多的画廊,后者是因为那里集中了许多艺术家而成为了新兴的艺术区。再如景德镇,它本是一座传统的陶瓷手工业城市,经历了现代工业化的洗礼后,开始进入由后现代思潮所引发的手工艺复兴,并且这种手工艺复兴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陶瓷手艺人和艺术家,形成了许多由手艺人和艺术家聚集的社会空间,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由艺术家或手艺人身份构成的共同体。还有杨家埠,它以前是位于城市边缘的村庄,由于城市的扩张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以往只在农闲绘制年画的手艺人,开始成为专职的民间艺术家,甚至是非遗传承人。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增值,他们便开始向精英看齐,追求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地位。
    这种新艺术社区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社区结构,形成了新的艺术家共同体,改变了传统手艺人们的身份认同,让艺术家和手艺人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化,同时还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和消费方式,并由此形成新的艺术话语空间和新的艺术符号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一种艺术化了的城市新景观。这种新的景观,让艺术区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品,参观者身居其间,就像进入一个全景体验的剧场。(53)在789和宋庄这样的艺术区,观众体验到的感觉并不只局限于视觉方面,而是扩张到触觉、听觉、时间、空间等方面,因为在这样的艺术区中,不仅有画廊、画家工作室、摄影家工作室,还有音乐工作室、电影工作室,及各种广告、新媒体的介绍等。
    这样的研究和这样的艺术场景出现,使中国艺术人类学开始进入后现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场域。在这样的研究场域中,人类学家对于艺术的关注,不再是限于某一个传统的乡村或社区,而是进入了一个互相关联的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由重叠的职业和社会关系、多种艺术话语、围绕着拍卖市场的商业机构组成的。(54)在一个艺术区内,但又不仅限于艺术区,其范围还可以弥散到遍及世界的多层商业及传播社会网络。同时,传统和现代之间也开始产生新的关联性,使有关艺术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
    五、国际交流中的艺术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外来学科,而我们中国学者要进入这一学科,首先就得弄清楚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包括它的学科来源、理论框架、学科术语、学科规范等。因此,这门学科最初是从翻译和阅读西方文献开始的。最早翻译到中国与艺术人类学相关的著作,是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紧接着是博厄斯的《原始艺术》,198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类著作翻译出版时,正是学术界出现“原始艺术”研究热的时候,说明学界的翻译都是和当时的学术思潮有关。1991年国内翻译出版了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如果说,前面的那些著作主要关注的是艺术品和艺术的风格及技巧的话,后者却更关注艺术与政治、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互动。记得,笔者第一次看到这部著作时,正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这部著作的出现,激起了笔者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兴趣。但当时笔者的田野点并不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而是在景德镇这样一座传统的手工艺城市,因此,当时翻译过来的系列研究原始艺术著作,对自己的研究实用性不是太大,反而是从其他更接近当代社会研究的人类学著作中笔者得到了更大的启发。于是,笔者觉得急需要翻译一批更新的西方艺术人类学著作,才能促进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进步。
    2008年,笔者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购买了一批最新出版的艺术人类学著作,带回所里让大家共同阅读,并让李修建博士利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所里的平台组织大家一起翻译,随后李修建博士又在国家图书馆查找到一批西方的艺术人类学著作和论文。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在李修建博士的联络和组织下,大家翻译出许多西方艺术人类学的专著和论文。同时,我们还与莱顿教授、范丹姆教授等西方最重要的艺术人类学专家建立了联系,这些专家后来都成为学会年会的积极参与者。2014年在莱顿教授的推荐下,笔者曾被杜伦大学高级研究院聘为高级研究员,在那里做了为期3个月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工作。在莱顿教授和范丹姆教授的介绍与推荐下,笔者还与澳大利亚的墨菲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施奈德教授、维也纳大学的托马斯教授等建立联系,并保持书信往来。2016年,挪威的施奈德教授将笔者的文章《城市艺术区的人类学研究——798艺术区探讨所带来的思考》,收录进了他新编的《全球化境遇中的另一种艺术与人类学》的文集中。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人类学者对西方艺术人类学发展状况的了解,也促进了西方艺术人类学者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状况的了解,让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进入了国际前沿研究的平台。
    通过和罗伯特·莱顿教授的交往,笔者了解到,莱顿教授之所以对艺术人类学感兴趣,是因为在伦敦大学学院读人类学本科学位期间,他的妹妹正在把艺术史作为她选择考试的学校专业之一,她要求莱顿教授在考试之前测试她的知识。令莱顿教授震惊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从那以后,他开始关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他与教人类学课程的讲师彼得·乌克(Peter Ucko)共同撰写了一本关于法国和西班牙上古代石器时代岩画艺术的专著,并加入了彼得率领的史前艺术考察队。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习后,他作为一名初级讲师留在了伦敦大学教书。当时,彼得邀请他共同讲授本科课程,然后,将这门课程称为“原始艺术”。1年之后,他们一致同意改课程名称为“艺术人类学”。后来,莱顿教授根据课程讲义,完成了《艺术人类学》这部著作,并于1981年出版。它可以说是第一部以艺术人类学为名称的专著。(55)
    在美国期间,笔者在图书馆还查到一本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的艺术人类学论文集,但它不是专著。也就是说,莱顿教授是西方世界最早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学者之一。从2009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都到中国来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的会议,并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聘为外国高端专家。在所的3年时间,他和艺术人类学所的学者一起做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是和笔者一起指导研究生们在景德镇的田野工作。也因此,我们有了和西方艺术人类学家一起做田野的经验,并从中学习到许多重要的田野工作方法。
    对西方艺术人类学著作的翻译,不仅是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的同事们在努力,包括郑元者教授,王建民教授也带领他们的团队做了不少翻译工作,这些外译著作都先后得到出版。经过翻译、阅读以及与国外学者们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对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知识来源、理论框架、前沿问题等方面都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如范丹姆教授的一篇文章《风格、文化价值和挪用:西方艺术人类学历史中的三种范式》,通过西方人对芳族雕像研究的三种范式,非常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西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的三个历程。第一阶段是“比例和结构细节”,主要注重的是对艺术品本身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形式和价值”,主要是将艺术嵌入到具体的文化空间中做研究,关注的是艺术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个阶段是“挪用和价值创造”,研究的是离开原有文化空间后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挪用与再造,是对原始艺术的后殖民研究,也可以将其归纳到后现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中。
    在乔治·E.马尔库斯及弗雷德·R.迈尔斯主编的《文化交流——重塑艺术和人类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施奈德教授主编的《全球化境遇中的另一种艺术与人类学》论文集中,都讨论了在后现代艺术人类学研究中,人类学家们对当代艺术界的关注及研究的转向。
    就目前的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来说,处于范丹姆教授所归纳的第一和第二研究阶段的较多,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是第三个阶段的更多。而且由于城市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我们用第三个阶段的理论更能解释今天的问题。另外,有关当代艺术的研究,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界也开始关注到这一问题,而且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由此看来,中国的艺术人类学虽然起步晚,但始终与国际艺术人类学界保持联系,并能不断地与他们的前沿研究进行共同探讨与交流。 (责任编辑:admin)